“二老生前志相同,生前后事已制定;嘱托儿女定执行,死后葬礼要文明;穿白戴孝全免尽,女儿不准雇响工;儿雇一班敬老人,不劳族人挖墓坑;移风易俗焕新风,前人引路后人行。”这段不到100字的遗嘱出自方山县大武镇杨家会村一位普通的农民之手。
按照老人遗嘱,6月17日,子女们在操办丧事时严格执行,不设礼房、不穿白戴孝、不大办宴席,通过举行追思会的形式,介绍生平、默哀、鞠躬、瞻仰遗容……整场追思会简朴而不失庄重,不少乡邻和参加追思会的亲朋好友纷纷表达对老人开明抉择的赞扬,老人高尚的觉悟和子女们的行动为乡村移风易俗树立了榜样。
这位去逝的老人叫任振锜,今年82岁,是方山县杨家会村一位普通的农民,也是村里的文化人。年轻时读过初中,在汾阳林业学校上过学,毕业后还留校当了工人。后响应号召回村务农,为谋生计,烧砖杀猪都学成,做饭厨艺出了名,成为附近有名的红白喜事“掌勺人”。老人育有一男三女,个个生活宽裕,晚年靠子女孝顺生活,还常常感恩党的好政策,让他领上了养老金。每逢子女回家看望他时,任振锜老人总是叮嘱孩子们要牢记党恩,认真工作,并将“勤耕苦读、诚实务本、勤劳致富、造福后人”作为家训传承。
一朵白花送亲人,两行热泪诉哀情。追思会现场,至亲、晚辈们用胸前佩戴的小白花寄托对去逝老人的悼念与哀思。减少了鼓乐喧天的哀鸣声,没有了披麻戴孝的白衣服,杜绝了人情面子的礼账单,看似简单,却是心安。任振锜的女儿任凤鸣说:“不是我们子女办不起规模,是老人生前再三叮嘱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这样从简办丧,如他所愿,也是对老人的另一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