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孝义

发展特色中药材 百姓增收有“良方”

□ 文/张丽妍 图/赵元明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孝义市阳泉曲镇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核心要义,坚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在去年试种中药材成功的基础上,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已种植500亩柴胡。

夏日里,沿着克俄村的林间小道一路而上,就来到中药材种植基地,群山环绕下,一块块规划整齐的大田映入眼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侯治海告诉笔者,考虑到柴胡回本周期长、见效慢,今年播种时节特意选择玉米、柴胡套种模式,眼下看到的是玉米苗,再过几个月柴胡也将露头。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克俄村积极谋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并采取多点试验、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方式推广种植中药材,推动中药材产业在孝义市发展壮大。

“去兴县药材种植基地考察后,支部村委带领党员协商试种药材,去年种了260亩左右,效益非常好,药材对西部山区地理气候比较适应,所以今年大面积种植柴胡。”据侯治海介绍,今年种植的500余亩粮药田,去年还是一片撂荒地。“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规划整理撂荒地,打破原有的地界田埂,实现小田变大田,同时推广‘全托管’模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让撂荒地再变‘希望田’。”

据了解,在“全托管”模式下,由合作社担任“田管家”,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负责耕、种、防、收,最后由药业公司保底收购,同时带动全村百余人就业,有效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包袱”。“今年我们计划再种1000亩药材,根据气候,后半年还有其他品种需要种植。”侯治海说。

一株小药材既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方”。通过种植中药材,村民们不仅能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种植过程中参与各环节的管护和采收,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切实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有5、6亩地都用于中药材种植了。不仅如此,我还能在地里干活,一月能挣2000多,而且我还学会了许多中药材种植技术,这让我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村民刘东生说道。

党建引领风帆进,乡村振兴正当时。下一步,克俄村将依托中药材种植,由党支部牵头,上马中药材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村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

“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富民强村的龙头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夯实基础。目前,该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市农业农村局审批备案,后续工作正在筹备中。”侯治海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