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您孩子的辅导老师,请问你家孩子上几年级?”“您有一份免费保单马上就要过期了,您需要在手机上确认……”相信每个人都接过类似骚扰电话不止一次。这种电话在我们生活中犹如苍蝇一般,虽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危害,但频繁接到类似电话让人烦不胜烦,无处可躲。
这种电信营销方式真的可取吗?事实上,从消费者的心理而言,频繁接到同一个商家一个又一个营销电话就是对消费者的骚扰,它并不会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一个靠电信骚扰来推广产品的企业,它的可信度也势必会大打折扣。而对于那些从事骚扰电话的企业而言,他们的业务也是见不得光的,又如何在市场长久立足。
一个看似简单的骚扰电话,背后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买卖。虽然全国各地不断对骚扰电话进行治理,新的骚扰方式不断冒出,骚扰行为仍屡禁不止。要想还手机用户一个“耳根清净”,还是要回归到法治轨道,依靠法律手段,善用高科技手段,揪出幕后黑手,发现一个打掉一个,严格执法,从严处罚。
治理骚扰电话,需多部门联动“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监管部门对骚扰电话的监管除了加强日常监管外,还应该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从重处罚骚扰者和受益商家。对于骚扰电话的案件惩处不应停留在罚款上,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要坚决打击,情节严重的予以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