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感悟热血军魂 赓续红色血脉

——全市国防教育专题讲座侧记

□ 本报记者 刘丽霞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7月31日,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我市特邀复旦大学教授文少卿作国防教育专题讲座。

文少卿是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分子考古学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成果90余篇。特别是他主持的红色考古研究成果,填补了革命烈士DNA数据库建设的空白,为寻找革命烈士后人提供了科学支撑。

文少卿应吕梁市邀请,对方山县南村革命烈士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建成了吕梁市首个革命烈士DNA数据库。在文少卿团队的努力下,通过颅面复原技术,49位烈士的相貌得以被世人知晓。其中,编号为“M19”的崔海治烈士,因为其家属前来寻亲,通过DNA对比,找回了自己的姓名。让更多的“崔海治”回家,让更多无名英雄找回自己的姓名,这是文少卿最大的心愿。此外,他组织举办的“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引发全国各界对烈士研究的高度关注,央视《面对面》《新闻1+1》等栏目都进行了专题报道,为国防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在此背景下,文少卿以《分子考古视域下吕梁烈士遗骸所见吕梁精神》为题,围绕吕梁精神、DNA寻亲、考古法医学、田野发掘等内容,倾情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伟大吕梁精神的壮丽篇章,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鲜活、感人的国防教育公开课。

礼敬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烈士,是最生动的国防教育。台上,文少卿从分子考古学的角度再现了一个个吕梁英雄英勇战斗的故事。当讲到他和团队通过体质鉴定和同位素分析还原出战士们主要以豆类充饥的生活史时,一段段战火纷飞、食不果腹的岁月跃然眼前,深深触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内心。南村烈士墓地出土遗骸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0.5岁,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不惧生死、奋勇前进。当提到在烈士遗骸的肩胛骨和髋骨等部位发现许多弹洞时,文少卿几度哽咽,泪洒讲台。此时,一股股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在所有人的心田激荡。“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台下,聆听讲座的同志无不热泪盈眶、感同身受。此刻,他们对吕梁革命烈士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这次国防教育课,我对吕梁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历史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环境多艰苦,我们都要自力更生,勇敢面对挑战。我会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地方建设中,牢记军人使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吕梁的发展贡献力量。”退役军人代表薛荣杰坚定地告诉记者。

市宣传事业发展中心引进博士孙兆延聆听了讲座后倍感振奋。他说:“今天的讲座理论深刻、逻辑严谨、数据详实、感情丰沛。文教授特别强调方山的那些烈士牺牲时很多未满18岁,这令我回忆起我的外公,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革命斗争,能寿终正寝、子孙满堂,既幸运又难得。我一定会珍惜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秉承先驱遗志,立足工作岗位,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告慰英烈。”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将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时刻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做到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离军不离党,始终顽强拼搏、担当作为,在今后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传承好吕梁精神。”退役军人代表高文鹏表示。

市委宣传部干部薛永丽说:“听完文教授的讲座,我感触颇深,吕梁精神是无数的吕梁烈士用鲜血铸成的。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将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研究宣传吕梁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干担当为家乡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我觉得开展烈士DNA鉴定最大的意义就是将一具具遗骸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了挺身而出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影像,更是我党、我军光辉形象的缩影。这些小人物的英雄故事最能打动人。”文少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的说,“我们的研究复原了战士们当时的生活情景、战斗情景,在缺医少药、食物不足的条件下,他们还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奋勇向前,这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体现。吕梁精神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曾经发生的鲜活故事,去理解、感受吕梁精神,凝聚起奋进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