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兴县

为了大地的丰收

——兴县抗旱保丰产工作纪实

兴县水利局的工作人员检修灌溉阀门

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减灾工作

兴县召开抗旱减灾调度会

罗峪口镇李家梁村利用黄河水灌溉抗旱

蔡家会镇庄头村的有机谷子基地临旱不“危”

兴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黄河水灌溉保障了沿黄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 文/图 张亚东

入夏以来,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农作物呈现“半枯焦”状态,纷纷“喊渴”。至七月中下旬,高温热害天气加剧蔓延,土壤失墒严重,全县旱情进一步扩展。罕见的高温少雨,不仅炙烤着吕梁大地,更“烤”验着兴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和精神。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力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引水灌溉保墒情

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带,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靠天吃饭,可谓“有收无收在于水”。仲夏时节,正是农作物拔节生长的关键时期,连续的高温干旱,导致旱情“肆虐”,农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天不下雨,庄稼眼看着晒得‘扭腰子’了,这可咋办!”看着不断打嫣耷拉的庄稼苗,东豆宇村的种粮大户张海平夫妇一筹莫展。

张海平是罗峪口一带有名的种粮大户,事实上,面对愈发严重的旱情,张海平夫妇也没有闲着。每天,天刚蒙蒙亮就靠自购的潜水泵,动员左邻右舍帮忙浇地。几天下来,水过地皮湿,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面对“禾田焦土起,山野起白烟”的400多亩土地,“私力救济”依然显得“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正在夫妇俩为水着急时,乡党委积极争取协调县水利部门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地头,设计浇地方案、布设浇地设施、架设灌溉管网,经过几天的紧张忙碌,大功率水泵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地头。

汩汩的黄河水,为玉米田“输血解渴”,瞬间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伴随着水泵的滋滋的声音,一株株即将泛黄的玉米经过一天的灌溉喝饱了水,翠绿的枝叶迎风摇摆,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看着即将泛黄的庄稼恢复了生机,夫妇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如果出不出意外,今年我家这400亩玉米最少也能收入20万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看着恢复了“元气”的庄稼,老张夫妇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信心。

燃眉之急就此解决,像张海平家一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及时帮助下,困扰全县种粮大户们的“水”问题大都得到有效化解。

面对旱情,今年以来,兴县把抗旱救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及时应对旱情,兴县迅速启动抗旱防汛应急预案,成立了由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县长梁文壮领导挂帅的抗旱防汛工作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县抗旱防汛工作。利用黄河、蔚汾河、岚漪河、南川河的自然水利资源,通过科学调度,合理调配全力抗旱救灾。在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同时,组织干部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利用现有水利设施,采取抽水灌溉、打井取水等多种方式,全力缓解旱情给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25万安装低区灌溉设备20余套、对沿黄5乡镇的100多个自然村进行了引水灌溉,救助农作物50多万亩。此外积极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抗旱自救,充分利用沟渠、抽水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水利设施和资源,因地制宜采取抽、引、灌等多种有力措施,为耕地“解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干部垂范聚力量

进入七月以来,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全县一直笼罩在晴热高温天气中,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面对旱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全县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并通过多种途径公布天气情况。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连夜组织召开抗旱救灾会商会,认真分析旱情,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作为这次抗旱救灾的重大政治责任,明确要求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领导群众抗大旱、防大灾,确保灾年减产不减收。

“越是在大灾面前越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心暖人心;越是在大灾面前越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心解民忧。”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谆谆告诫全县的党员干部。县委、县政府抗旱救灾的紧急命令也通过一道道电波迅速地传递到全县15个乡镇。随后,县级领导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全部深入抗旱救灾最前沿,现场指挥,科学部署,沉着应对抗旱工作。

政府主导,群众主抓,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旱魔来临的时候,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全部深入到抗旱救灾第一线,深入到乡镇、村、组,深入到各受灾农户,与党员干部一道带领群众抗旱救灾。县领导马不停蹄连续多日深入乡镇现场办公,帮助指导灾民进行生产自救,现场解决具体问题。县水利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负责人及相关干部们每天都深入抗旱一线,协调、指挥、调度抗旱工作。上行下效,全县县、镇党员带干粮、带衣服,深入乡村第一线,坚守抗旱最前沿。

科技助力抗旱情

兴县蔡家会镇梁峁起伏、土层深厚,是中国农科院杂粮研究基地的所在地,也是兴县小米的黄金产区。

谷子该怎么除草、沟坝地该怎么浇水、要怎么防治病虫害?面对持续的高温干旱,中国农科院谷物专家贾冠清顶着高温酷暑,带领他的工作团队,蹲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对症下药”,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抗旱保墒、防灾稳粮。

贾冠清说:“针对蔡家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我们提前选育了最能抗旱的作物品种,组织农户统一播种,可以说是‘量身打造’选育的优质耐旱谷种,同时针对旱情严重地带采用了地膜保墒措施,以期最大程度降低水分挥发。其次,针对眼下的旱情,我们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进行引水灌溉缓解旱情,一方面要采用农艺调节提升作物自身抗旱耐旱能力,也就是增加农作物的免疫力。”

驻足中国农科院杂粮研究基地的田间地头,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幅幅画面:已没膝的谷子地根壮苗肥、绿意葱茏;农民生活像往常一样恬静乐观;专家干部走村串户指导抗旱,任劳任怨。

旱情就是命令,抗旱刻不容缓!面对持续旱情,兴县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施策,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积极投身抗旱气象服务工作。

24小时坚守“问天要雨”解旱情。要缓解旱情,人工增雨作业是有力“武器”,但长时间高温干旱下,作业条件并不充分。为不放过任何一丝作业机会,兴县气象部门取消休息日,坚持领导靠前指挥,作业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县气象台、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密切配合,实行“预报+监测+作业”三合一模式,严格做好天气研判,除前期预报外,另增加短时临近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和一对一精细化指导;各作业人员严守炮点,时刻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发现有利条件及时开展增雨作业,确保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

在兴县气象局,张晋阳是个少见的大忙人,特别是今年遭遇大旱天气,他更是夜以继日奋战在工作岗位,“密切关注天气情况,随时准备为人工增雨提供可靠信息,须臾不能懈怠。”

张晋阳介绍说:“根据气象资料分析,5月以来,兴县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平均湿度较低,且日照时数多。针对持续的旱情,兴县气象局紧抓有利天气条件,在6月21日凌晨开展了一场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作业,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16枚。在人工影响天气和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兴县当天辖区内平均降水量7.4mm,站点最大降水量16.6mm,土壤表层缺墒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农作物苗期生长”。

目前,兴县气象局正在持续加强监测,储备的人工增雨火箭弹44枚,人工影响天气地面烟炉可燃焰条充足,人员和装备保障早已准备到位,可随时开展作业,扩大增雨范围。

全局上下正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伺机准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全力以赴缓解旱情给农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业保险来兜底

2023年夏,蔡家会镇的庄头村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正当玉米拔节的关键时刻,天上却迟迟不下雨,旱地农作物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兴县吕粮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虎平却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原来,连续多日的干旱天气,加上虫害,他家100亩粱地玉米不能抽穗,这意味着玉米将大幅减产,损失严重。

当年秋后果然玉米大幅减产“100多亩地的玉米,着实心痛呀。”令马虎平意料之外的是,天灾无情“险”有情,他年前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县支公司,购买的玉米种植保险,为其获得了农业保险赔付金近5万元。“农业保险是农民利益的守护者。”时至今日,回想起去年的遭遇马虎平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

马虎平的亲身经历,是兴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户抗击自然灾害或意外风险能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7月11日,全市防汛视频会商调度会结束后,兴县立即组织召开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商调度会。传达省、市领导有关批示及相关专题调度会议精神,分析研判了当前防汛抗旱工作形势,并就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防汛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在谋划防大汛的同时,当下也要科学谋划抗旱救灾工作,多措并举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贺建强反复强调。

推广实施农业保险是保护农户利益、降低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兴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紧密衔接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免费为全县脱贫户、监测户购买了农业保险,最大限度化解农户风险保障农户利益,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的“保护伞”、农业增效的“安全网”、农民增收的“护身符”。

“总书记讲的中国饭碗、中国粮食,意思咱都懂,我们有的是劲儿,大家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现在政策好,还有农业保险兜底,更有信心让自己种的粮食装满饭碗、装满粮袋子。”这是兴县赵家坪大里上种粮大户白支成的话,也道出了全县广大农户的心声。

连日来,在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白永军正在组织工作专班,为全县种植企业和种粮大户核定种粮品种和受灾面积,为下一步得稳粮稳产做着前期的准备。“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农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种粮农民丰年多收、灾年保底,不在经济上吃亏,这就是推广农业保险的意义。”

这几天,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县支公司经理白旭春正在带领员工为孟家坪乡的农户办理种植保险业务。他说,“今年全县粮油种植面积54.5万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县里积极争取国家利好政策,按照国家补贴一部分、省级支助一部分、县里自筹一部分的政策,为农户购买了近1000万元的农作物保险,谷子、杂粮每亩保600元,保费36元、省里补贴50%、市里补贴20%、县里补贴10%农户自交20%,监测户政府全部买单”。

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光全介绍说“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分担种植风险,降低受灾农户损失,增强灾后复产能力,保护生产积极性,2024年兴县将谷子杂粮纳入重点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同时将食用菌、中药材、红枣、设施蔬菜、猪牛羊也纳入保险补贴范围,正在努力实施农业保险全覆盖”。

无惧“烤”验,奋勇当先。对兴县而言,防汛抗旱工作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基础性的工程,“笃行不怠终始成,踔厉前行向未来”。面对“烤验”兴县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藏粮于地”,多措并举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全力书写端牢中国饭碗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