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本报记者 高茜
“我希望自己永远真诚,并满怀热爱奔赴更远的未来。”
没有谁天生会当老师。她在任教的这两年时间里,听到了许多不同评价。“大家都说新老师相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会格外负责和认真,这或许听起来有一丝对年轻老师能力的质疑,但我更愿意把这当做一种夸奖。”
她有我想象中老师的形象:够知性、稳重,戴眼镜、直发过肩。但也不完全符合我想象中的样子:更年轻、热情、温柔、谈吐风趣。
9月10日,第40个教师节当天,在吕梁市第一小学见到王旭芳老师时,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从学校到学校的新旅程
“我是从一所学校毕业后又直接到另一所学校工作的新教师。”
1997年底出生的王旭芳,2023年7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毕业后,同年,便通过吕梁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市直学校)公开招聘教师的途径,入职吕梁市第一小学,成为一名一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从与她交谈中得知,从小学到研究生,“漫长”的学校生活伴随着她的整个青春。在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读高中时,她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教师。“我的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因为他的原因,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也因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我性格与行为的引导,让我比同龄人多了更多规划性”。王旭芳这样说。
彼时,在高中所有学科中,她对语文最感兴趣,成绩也相较别的学科更为突出。“当时,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年轻的教师,尤其是语文学科。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激情,让我对语文和教师这个行业更加喜欢和向往了。”
在她的高中时代,年轻教师们在工作时全情投入的专业劲头、课后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的洒脱自在,对她后来选择专业有很大的影响。结合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我发现自己应该也适合当一名老师。”王旭芳笑着说到。此后她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本科考取山西师范大学,后来顺利考取河北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当天是教师节,她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时,正在门口探头探脑的学生们立马一拥而上,纷纷向她送上教师节的祝福,有的亲手写下了贺卡,有的则送了批改作业的红笔……
“新学期刚开始,我突然觉得孩子们经历过一个假期后长大了,我也很感动我的孩子们给了我这样的仪式感。”王旭芳说。孩子们简简单单的小礼物,让一颗年轻教师的心升腾起阵阵暖意,她也满心欢喜地享受着这段从大学校门走出后直接再走进一所小学工作的新旅程。
从想象到现实的新挑战
“真正站上讲台后,我才发现这跟我想象和预设的完全不一样。”
王旭芳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全班共有50名学生,这对一个刚走出高校校门的年轻教师而言极具挑战——要对50个孩子负起责任,要讲好每堂课,要用符合他们认知的语言讲透每个知识点,这让她倍感压力。
她此前认为每节课45分钟,课前用两三个小时去准备就行,但在实际备课时却发现,如何把握和分析课程重点也是关键。“一年级的字词句别看简单,但流程都一样。”只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不断修改课件和试讲,最终才能心里有底地走上讲台。
从教的第一堂课,她踌躇满志。仔细备好了课,并精心准备了在课堂上的互动问题,然而,当她站上讲台,预想中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没有出现,倒是几个顽皮的学生先给她“上了一课”。
“班里总会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有的上课走神,有的直接站起来玩。”王旭芳说,当她抛出精心准备好的问题时,学生们也大多显得一脸茫然,鲜有回应和互动,“这让讲台上的我有点慌张,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于是她开始虚心请教,在备课时如何合理安排知识点的讲解,在提问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用更接近他们心智的话语进行沟通,慢慢地,她找到了症结所在。
“低年级的学生,其实对语文课本里的故事和内容说不出太多感受。”她表示,哪怕学生只能表达出“哇,好神奇啊!”这样简单的感受,就说明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这就够了”。用她的话说,语文教给人的是一种态度,是教给人发现爱、表达爱、传递爱的能力。这,确实已经达到了目的。
从生疏到熟练的新转变
一线任课老师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很高,只有做到肚子里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王旭芳说,上课不易,备课难,但只要勤加学习和请教,总能摸索出适合自己和班级的模式,可对她来说,初当班主任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班主任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她说。
初为人师,如何做好班主任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在知道自己要任班主任前,她还特意去找互联网平台和老前辈,从他们那里寻找“药方”,取取“真经”。针对如何当好班主任,不少人给她的建议就是要“凶”,要“严”,要让孩子们“怕”。
“听取前辈的教诲,刚开始我给自己立了一个特别严肃的‘人设’,针对日常卫生管理、上课班级纪律、公共设施维护、出操跑操等工作,我会对迟到的同学相对严厉。”这招对于绝大多数孩子似乎都行之有效,但唯独有一个孩子不吃这一套。平常我行我素,在课堂上经常无视纪律,最关键是“吃软不吃硬”。当她用严肃的态度进行批评时,他却产生了逆反心理,也会表现得非常无助,这让刚刚接触班级管理工作的她无计可施、束手无策。
“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下了很多功夫”。期间,当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捣乱时,她试过当面批评,也试过课后谈心,但都效果不大。有一次在沟通过程中,她答应这个孩子如果能遵守纪律并专注课堂,就奖励一个别的同学都没有的“小礼物”。
谁曾想,这个办法居然奏效了!这个孩子的专注力和期末成绩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言语中能听出来王旭芳的欣喜与成就感。她说,这个孩子耗费了她不少精力和情感,其间,也有朋友同事劝说她不要“用力过猛”,但她仍然不放弃,最终有这样的收获,让她觉得幸福感满满。
从当下到未来的新突破
“我希望自己永远真诚,并满怀热爱奔赴更远的未来。”
没有谁天生会当老师。她在任教的这两年时间里,听到了许多不同评价。“大家都说新老师相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会格外负责和认真,这或许听起来有一丝对年轻老师能力的质疑,但我更愿意把这当做一种夸奖。”
此前,她的严肃“人设”让她和学生、家长之间犹如隔了一堵墙。现在严肃之余,她尽量展现自己温和的一面,时间一长,她和孩子们、家长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家长的一句感谢、同事领导的一句鼓励、学生的一张贺卡,这些既让她意外,也让她感动。
“我感觉自己被认可和接纳了。”王旭芳称。
她说,在学校,从校长到每位教师,他们都能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无微不至,精力也很旺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
为及时弥补年轻教师的经验“短板”,为能向身边的前辈们看齐,她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与前辈沟通……一系列的努力,从一年级时的手忙脚乱的她,到现在二年级,她已经得心应手了。
采访那天,她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教师节心愿,“希望能把我的孩子们一直教到六年级毕业,陪伴他们一起走过完整的小学阶段”。
初为人师的王旭芳,青春正好。她正心怀最初的热爱和向往,一路向前。在教育这条悠长的道路上,她一定会用最好的状态不断地向下扎根,持续地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