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头,石楼人叫“nai头”,寓意为陡峭地方的尽头。但去过崖头的人更愿意亲切地称之为“ya头”,与“丫头”同音。
崖头确实陡崖不少。但却高挑、秀丽、富于风情,丝毫没有半点崖畔俯视,让人晕头、胆怯的感觉。整个村子错落有致,互为犄角,棱角分明,或仰望雄伟,或俯视贫瘠,多的是步步登高,步步为赢之感。再加上被装饰一新的石窑洞和新修的亭台楼阁融合一新,更多了一份雅致与情趣。
这分明是出落于黄河畔上的丫头模样。
崖头村位于石楼县和合乡西南部,是和合乡呼延山村下属16个自然村之一。村子北接“黄河奇湾”,南连永和县乾坤湾,东依呼延山,西临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隔河相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擦村而过。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崖头村依山面河。村中共有大小12个院落,35孔窑洞,均是坐北向南,随山就势,斩坡掘洞而建。有的一家挨着一家,有的围绕山丘,这边一家那边一家,根据地形大小,或三孔,或五孔,洞门多为双扇门,每一孔窑洞都是一个景色,每一孔窑洞都充斥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
崖头村古时为渡口,曾是兵家必争要地。崖头有个天然泊船的良港,处在义牒河与黄河交集之处,船泊在这里,任凭刮风下雨,任凭黄河水如何汹涌澎湃,都可保无虞。港口旁边,就是屯兵守卫的碉堡。因为这里是渡口的缘故,附近山崖设有碉堡群,如今遗迹尚在。碉堡已不成型,但是痕迹历历可见,看上去时间不算太长,对着历史中的一些事件推算,应该是在上世纪秦晋对垒的三四十年代,阎锡山为防止陕北红色势力过河渗透,从而枉费心机,沿河修筑了众多堡垒防御工事。崖头的山头,还有着古烽火台的痕迹,从这点上看年代应该长远了。
这样细细揣摩,足以看出崖头的军事地位和当时的盛况。
然而崖头给现在的石楼人的感觉更多的是清贫和穷苦。
清贫到什么地步?村子历来就是十几户人家,满打满算三四十口人。穷苦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是石楼通水通电最后的一个村子。以前因为贫穷,村里的后生们想讨到婆姨远远比在黄河坐到船要到河对岸的清涧县难。用崖头村老人们的话说是,谁家女儿嫁到崖头,就等于窜了黄河。
生在这样的土疙瘩上,谁能有办法。年轻的小伙子们只好早早出去闯荡,到各地谋生。王侯平就是最早走出去的一批人,现在已经年过半百的他,想起自己十几岁就在河斜对岸的延川县摸爬滚打,感触颇多。
王候平算是走出去成功的一位,他从一名修理学徒做起,现在是延川县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前几年,他想回一河之隔的老家看看,想着为村里做点事情。于是,怀着回馈家乡、振兴家乡的想法,抓住家乡修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机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好时机,对自己的老宅进行了改造扩建。按照传统庭院和园林建筑的构思,因地制宜,修建了正房厢房围墙大门,整个庭院大气古朴,各种石雕细腻逼真,充满文化气息。
老宅像模像样地突显出来,一下子引来了不少游客。王候平更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心中暗暗窃喜——整体开发崖头村的想法正一步步实现!
崖头村不大,6平方公里的样子。但是稀罕的东西不少,滩枣林、奇石滩、风蚀“龙头”等人文景观和古渡口、古悬棺葬等人文景观星罗密布,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曾经的崖头村既缺少村庄风貌特色,又缺乏旅游接待能力,何以在沿黄旅游村庄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如何引得来游客、留得住游客,借力旅游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摆在崖头村发展面前的一大难题。
这样的难题又怎么能难倒搞建筑出生的王候平。
整村开发旅游这样的想法更是赢得了崖头村所在乡政府和合乡的支持。从设计到规划,从项目动工到基本成型,一个不大的村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出落得亭亭玉立,硬生生地给人一副美少女的感觉。
崖头变“丫头”,谁人不惹亲。改造后的崖头民居,窑面、围墙,全由黄河青石砌成,大门各具特色,院内标有各种文化符号。而窑洞内,水暖电网家具一应齐全,都是现代设施。既有传统窑洞的特点,也方便旅客的现代需求。各院改造之外,又修建了戏台、停车场一应设施。随着对全村旅游设施的改造,崖头村旅游开发项目也被列入全市100个旅游示范村的行列。
——青山绿水间,崖头村经过改造的一排排具有乡村风情的窑洞别墅映入眼帘。气度非凡的“大官帽”屋檐兼容了威武的“人”字形屋顶,精致的檐下,严谨的结构与不失本土的色彩别具一格,相得益彰。室内布局古香古色中依然留存着曾经的记忆,温暖的炉火,滚热的炕头,加之现代化的室内洗浴设备一应俱全,足以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情。
——威严的大门、气派的围墙、宽敞的院落、故乡的石磨、古老的碾子、葱茏的田园、大红的灯笼、典雅的亭台,或晴日,或雨天,或月下,约三五友人,闲坐亭台楼阁,搭配天然蔬菜瓜果,或浅酌、或听雨、或赏月,或……俨然一幅景人合一的桃源画卷,俨然一处乡村振兴的旅游胜地。这一独特的历史遗产散发出一种古老而朴实的美,静静地镶嵌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刻着浓浓的乡愁。
——沿黄河边行至一处崖底,抬头仰望,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岩洞,古代遗迹——神秘的悬棺墓葬清晰可见。上有百尺悬崖,下临深渊溪流,崖壁看起来几近光滑平展,并能清晰地看到垒砌着岩洞口的石头,同行者为此疑惑不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先民生前居于窑洞,死后为何悬于绝壁”“古人为何将棺木高搁在悬崖之上”“这棺木是如何上去的,岩洞口又是如何垒砌的”…… 这令人费解的谜团着实不可思议。悬棺之意或许蕴含着生者希望亲人灵魂早日回归故乡的企盼,承载着崖头村先民对高山大河的敬畏之情、希望灵魂不灭的原始信仰。
——雄浑吕梁山,奔腾黄河水。奇湾一号路,层峦叠嶂峰。风蚀龙头景,鳄鱼古渡口。兵家必争地,备战烽火台。千年奇石滩,诱人滩枣林。盛夏西瓜甜,金秋高粱红。迎客黄金茶,各院有风情。亲情采摘园,民宿农家乐。书文摄影厅,月下霓虹景!
这些都是石楼本地的文人骚客对崖头最好的描述,足见崖头之变,崖头的巨大之变。不过确实是变了,依托人文资源,以“一院一特色”为原则,“三区七题”10个特色院落让村子有了诗意和韵味。以黄河文化、石板建筑、传统剪纸、农耕文明为主体的“风情展示区”,以石楼传统凉粉、湿粉、石磨豆腐、古法黄酒为主体的“特色小吃区”,以沙滩红薯、红枣、绿色时蔬瓜果为主体的“特产展销区”,足以可以让你在“康养舒适、游乐团建、农家小院、亲子时光、往事印象、静谧清幽、浪漫微醺”中寻得乡愁。
村里也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所有村民都在公司上班,挣上了工资。不但吸引村民返乡谋生,连县城的能人也参与了进来。他们对全村旅游服务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原生态窑洞民宿酒店,为毗邻的黄河第一湾和其他景点的游客,提供旅游住宿服务。
崖头“出阁”了。她的每一个故事都在传递着崖头人的希望与梦想,这些情愫无不在土窑、石墙的冷暖色相融之间产生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