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代的史学思考

□ 王三伟 焦汝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吕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无数吕梁儿女用热血铸就的“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吕梁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法宝,是吕梁未来会更好更美的力量支撑。

近代以来,从大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中华儿女挺起脊梁,吕梁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南征北战、百折不挠,这样的吕梁历史奠定了吕梁精神的深厚基础,为吕梁精神打下了革命和奋斗的烙印,成为吕梁人民的精神内核,也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血洒疆场的仁人志士

大革命战争以来,吕梁儿女坚定地践行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深入到敌后、下沉到群众中,将热血洒在战场之上。“人民的好县长”顾永田虽死犹生,纪念碑碑文对他的丰功伟绩进行了赞扬:“巨星陨落兮,震惊西北;传来噩耗兮,大地哀伤。君为民族自由而战死,君为祖国生存而残伤……”方山县坚强的革命战士温元清历任方山县牺盟会协助员、牺盟分会秘书、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宣传部长等职,先后配合武工队惩治了企图策划维持日寇的糜家塔地主杨峻山、曹达正等人,处决了汉奸白来拴、秦文生,使抗日斗争不断取胜,抗日力量迅速壮大,1943年在战友突围之后,弹尽粮绝,与敌人同归于尽。“天长之死,重于泰山”,不朽的忠魂程天长为守护党的秘密英年早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是已知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日军侵占吕梁期间,先后制造惨案144起,其中百人以上惨案10余起。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5年八年间吕梁人员伤亡达到103900人,其中牺牲和惨遭杀害人数达到23407人,抗日战争结束,吕梁人口锐减十几万。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聚集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他们构成了吕梁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吕梁精神的重要一环。正是这些血洒疆场的仁人志士,才有了解放后新生的吕梁地区。

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吕梁地区的革命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吕梁是山西省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山西省第一支工农武装的诞生地,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革命形势的瞬息万变、敌人强大的封锁,使吕梁地区的革命组织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一度陷入困境。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党组织被破坏、无数党员被逮捕,面对恶劣的斗争环境,仍然有大多数党员坚定革命信念,转入隐秘工作。1941年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后,使晋西北地区的根据地面积比“百团大战”前缩小了三分之一,人口由150万减少到不足80万,其中第八分区根据地仅存17个村,根据地军民遭遇空前困难。面对如此困境,吕梁军民坚持斗争,改变战术、秘密行动、孤立蚕食,全面贯彻“挤敌人”方针,改变了晋西北的对敌斗争形势,扭转了“敌进我退”的被动局面。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5年八年间,被毁耕地87905.75亩、林地1021459亩、房屋309282间(孔),被抢牲畜462993只(头、匹)、文物6507件等,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从1940年到1945年,晋绥边区及吕梁人民在自然条件差、群众收入少、负担能力低的条件下仍然缴纳公粮1686.35万公斤;晋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整个财政的50%-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达到70%,最高年份的1943年达到了81%。吕梁的峥嵘岁月,是山西革命的缩影,也是中国革命的缩影。“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百折不挠的吕梁历史一次次地见证着吕梁的光辉岁月,铸造了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为吕梁的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是留给吕梁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坚强后盾,它将永远感染着吕梁人民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激励着人民群众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辈的不屈精神,使弘扬吕梁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积淀在人们的记忆中。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曾一度是“深度贫困”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吕梁人民秉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投入到吕梁地区的建设中,再现英雄吕梁的峥嵘岁月,不忘初心使命。在党的领导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吕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撤地设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大项目、大开放、大环境“三大工程”的实施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开发和景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全国脱贫攻坚决胜战役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扶贫策略,落实扶贫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痕迹管理、严格督查考核“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聚焦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金融扶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九大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量身定制“三个一”扶贫计划,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全市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39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全部退出,吕梁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吕梁市13名个人和7个集体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吕梁人民坚持弘扬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的实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以来,吕梁认真贯彻党中央巩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吕梁精神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贯穿乡村振兴,这种精神已被吕梁儿女刻在记忆里、带到行动中。2021年,吕梁市强力推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吕梁各地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开发本地旅游产业,全方位进行升级改造,改善硬设施,提升软实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助推乡村发展。交城县东社村依托红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红色资源优势;文水县上贤村充分利用本地的悠久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交口县的西交子村成为完美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中阳县车鸣峪成为集农旅融合、科教研学、休闲康养、民俗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新典范;柳林县于家沟村充分依借“于成龙祖籍地”这张名片发展廉吏文化,弘扬廉政精神;岚县楼坊坪村的高山亚寒带草甸成为旅游胜地。吕梁市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强化特色产业,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开展就业培训,组织就业服务,成效显著。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凝心聚力,实干争先,吕梁儿女正在用行动坚定地践行着这一精神理念。

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在时代的大潮里滚滚前行,离不开精神的指引。吕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吕梁精神,不忘初心使命,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人民赋予我们的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吕梁将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吕梁篇章。

(作者单位: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