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只是多年的求学成长路上,别人的启发和自己的领悟让我对于读书有了一些心得。
说来神奇,自打识字以来,我读书较多的两个时期,一个是小学,一个是这大学。这也很容易解释,初高中阶段都因为学业繁重而认为读书是可以暂时放下的事。步入大学两年来,作为一个中文学子,读书是我的本业。而事实上我的阅读量、积累量并没有增长许多。有时还是会把应对考核、复习考试等所谓眼前之事排在读书的前面。
其实,读书无需等。人往往认为当下有比读书更紧要的事,时间问题似乎是我们最愿意给自己找到的理由。在等待中蹉跎了时间,留下的只有懊悔和不满。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篇就是“谈读书”。他说:“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不止是青年如此,这适用于所有人。至少,我们可以先迈出第一步,不论多少,日有所读。另外,不要觉得每天只读几页意义不大,许多事情都是在忙里偷闲中、在一点一滴中做成的。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小学六年级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学校每天30分钟“睡前阅读”的规定,我真的读完了很多有意义的书。到现在为止,我的许多知识都是在那时积累的,许多认识是在那时形成的。
如此看来,读书的确是一件“有用”的事。但读书是否真的就是多多益善,而且越快越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读书不能只求“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一点书自然是好的。但数量并不是首要的衡量标准。我也常常在反思,把十三经逐字遍览,不如把《论语》熟读成诵;看千卷万卷讲述希腊哲学的论著,不如走进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经典往往字数并不多。它们就在那里,随时为我们敞开大门。沉下心来去读,读一字便有一字的收获。
读书也不能一味求快。我个人是一个读书比较“慢”的人,用眼睛去看文字花费的时间可能相当于默读一遍的功夫。但是我并不因此而感到焦虑,还是以理解为重。读书不是目光从纸面经过的动作,而是精神和作者的交流。
最后,我想谈谈读书方法的问题。其实,希望自己能好好读书的人,还是有必要去探索和养成一些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因为这本就是寻找更好读书状态的一种积极行动。在这里,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探索到的读书方法,到现在竟然收效非常不错。大概一年之前,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思考,便拿一个专门的本子整理书中的观点、逻辑,抄录一些自己深有体会的句段,也记录自己的任何想法、感悟。每天只要有记录,就在开头写上当天的时间、书目。这个读书“杂记本”,书的名目不重要,是否看完也不重要,依次而记不留白,写多写少没有限制。没想到,它成为了我从小到大第一个完整用完的读书笔记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考痕迹。
还有一个方法被我用来调适自己的状态,缓解读书过程中难免产生的枯燥感。上大学以来,行动还是比较自由,所以我喜欢给自己切换阅读的空间。雨天的图书馆是安静的,坐在两个书架之间的矮椅上,后面的“书墙”成为了我的靠背;下午日落前湖边的台阶上,天空和湖水就像一张巨大的桌面,让人耳清目明;宿舍书桌的台灯下,似乎更适合边读边做些记录。环境的切换可以给自己增添一点读书的趣味。
读书有益,但对于每个人的意义还是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是为了从中发现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有的人是为了娱乐消遣。对我来说,读书逐渐从积累知识的渠道转变成为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在无形中承受着无穷的压力,甚至被异化。精神上的补偿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恰恰是读书可以给予的,同时也能让我们在声像元素的冲击下,不至于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