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大褂,脸上挂着坚定自信的笑容是张海霞日常工作中的鲜明标识,在石楼县医疗集团躬身耕耘十八载的女护士,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用“望闻问切”把脉红色热土,用行动诠释着初心与奉献的意义。
“望”——观民情知风貌
出身自农村家庭的张海霞,自幼便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2016年12月,她被选派为石楼县小蒜镇下山村驻村工作队员,自2021年8月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时,村民并不太信任我们,但我们的初心就是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驻村后,张海霞主动向村干部讨教,一起沉下身子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生民情,逐渐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从初来乍到的“学徒工”逐步蜕变为驻村帮扶的“老师傅”,短时间内便对村里的发展情况和特色产业了然于心。
在详细走访每家每户的基础上,她设计了“一图清”“三类户动态监测明白图”,以每家的位置为分支画出平面图,并把各户的户主、人口、务工务农情况、住房安全状态等有关要素标注出来,让所有人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我们坐在办公室便可将全村委8个自然村的基本情况一览无余,极大地方便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进行。”村两委和工作队对张海霞的工作技巧赞不绝口。
“闻”——听民声蹚新路
作为第一书记,张海霞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时刻把“一宣六帮”工作职责牢记心中。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日常工作中张海霞组织村支两委党员按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发展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2名,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为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使村内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结构不断优化。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始终冲在前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
“争资金、落项目、刷标语,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给农村老党员及退役军人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问候,积极协助村民办理低保、残疾、慢性病等惠民实事,使得张书记在我们村的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下山村村支书刘瑞生介绍说。
“问”——知民需暖人心
“迈开步子”“走出院子”“俯下身子”是张海霞提升驻村帮扶工作实效的“小诀窍”。对村民来说,张海霞是个闲不住的人。
工作之余,她经常到乡亲们家里“串门”,在聊家常中关心村民生活,了解群众需求。“在村里工作,就是要勤快一点,把自己当村里人,才能深入地了解群众,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张海霞笑着说。
村民韩喜平因身患结肠癌,得知其手术后出院回家排便不畅后,身为医生的张海霞充分发挥自己专业所长,上门送药并指导其家属进行灌肠解决排便问题。在交谈中了解到韩喜平听力困难,张海霞带他办理听力四级残疾证,又主动联系县残联为其申请助听器,让其捉襟见肘的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
村民贺玉钱因家庭矛盾积怨,夫妻二人每人跟随一个儿子生活,低保收入全部打入其丈夫名下。在得知这件事后,张海霞与村支书多次上门帮助调解,在他们的协调下,每半年由张海霞上门给贺玉钱送一次低保费用,若不能及时送到张海霞就主动垫付。因贺玉钱老人年龄较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会自掏腰包给老人缴纳医保费,并安慰老人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每次见面老人都依依不舍地拉着张海霞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切”——出民方解难题
既要“身”在农村、更要“心”在农村,驻村以来,张海霞始终以村为家,在工作中与工作队员、村两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完成。
2022年她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主动投身“清化收”,通过与村民耐心沟通、宣传政策、联动互动,真正让群众了解知情、让百姓参与决策。经过近一月的努力,下山村重新规范合同57份,规范合同面积1024.21亩,收回土地承包款23270元,圆满完成了合同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收益。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是张海霞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驻村期间,她协调帮扶单位,先后为15名考取二本以上的大学生送上1000元慰问金,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用优异成绩报效社会、回馈家乡。
“我永远忘不了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永远忘不了受助学子满怀憧憬的脸庞,忘不了与乡亲们促膝长谈的点点滴滴……”今年9月,张海霞结束了8年的驻村工作。8年来,她走遍了下山村的家家户户,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见证了下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书写了乡村振兴精彩纷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