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夏天,记者曾采访过在离石区龙山路(当时叫交通路)东关早市上摆地摊的几个农户,她们几乎是清一色的妇女。在与她们的交流中,记者深情感受她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写下了《离石东关早市上的“婆姨街”》。时隔十几年,这条街还在,这群人也有了自己的营生,过上了不同寻常的生活。
再访“婆姨街”,街还在,街上的“婆姨”少了。一打听,这群婆姨们都在一些饭馆、酒店做起了“白领”,也有的做起了保姆、月嫂。
大概是十年前的样子,记者在位于市区龙山路的东关早市上整整蹲了几个上午,和这里摆地摊的农妇拉家常、聊生活。那个时期,整条早市街道两旁是菜市、水果摊,中间还夹杂着卖肉摊和衣服摊、鞋袜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站在路边、靠在墙边讨价还价的商贩和市民,让清晨沉静的气氛顿时热闹了起来。在这热闹的风景中,数百米长街,没有成型的店铺,有的是清一色的女老板,几个麻织布袋铺在地上或者几个泡沫箱子摞在一起就是他们的摊位,虽然没有招牌,但是习惯于逛早市的市民都认可这些“商铺”,都乐意来这些“商铺”。每天早上来早市购物的市民们形象地称这里是“婆姨街”。
家住田家会街道田家会村的穆玲英在这条街上溜达了有四五年的时间,专卖“煮玉米”。穆玲英算是赚了钱的,帮着两个孩子在城里置办了高层楼房。现在她在附近的一家中型酒店做洗碗工,一个月下来收入是2000多元,虽然没有煮玉米一个月赚得多,但是身子是自由的,也不会风吹日晒。
十几年不见,穆玲英皱纹多了不少来,但皮肤不那么黑了,身着一身酒店的工作服,这套看上去还算整洁的衣服硬是把她的气质增添了不少。
那个年代,农村的许多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涌向城市,一些留守农村的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妇女们在农闲之时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着她们的创业人生。
在这条街上,像穆玲英一样,想活得更好的婆姨不在少数。她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好一点,吃穿好一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家住离石区七里滩村的王猴丸跟着丈夫在周边几个集市摆地摊,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时全镇没有几个妇女经商,不守规矩、喜欢抛头露面之类的飞短流长扑面而来,连公婆也不理解,好在有丈夫支持,王猴丸挺了过来。
那时要到河北石家庄进货,来回5天的时间,有时等不到班车,拖拉机也坐过,冬天寒风刺骨,脚都快冻掉了,回到家里一晚上都暖不过来。
王猴丸认死理:苦尽甘来,没有苦哪来的甜?让王猴丸最遗憾的是自己忙于做生意,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孩子们都只读到初中就走向了社会。
靠摆地摊掘到“第一桶金”,王猴丸在东关早市开起了服装店,成为“婆姨街”上最早的商户之一。卖服装最怕压货,但王猴丸从没有压过。再后来,王猴丸感觉自己对服装潮流的把握不如以前,她及时将经营方向转向小吃店。一则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市区周边的人们对早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再则餐饮的利润率比服装要高好多。
四五年前,王猴丸的小吃店已经实现了“由一到二”的转变,除了自己开一家规模还算大的小吃店外,他的两个儿子也各开了一家,二儿子还搞豆制品加工、批发。大儿子外出打工,就由媳妇经营,哪个店比较忙王猴丸就去帮忙照应,顺带给他们做指点。
前两年的时候,王猴丸逐渐淡出日常经营,给两个儿子照看孙子。孙子们上幼儿园了,她又闲不住,就去附近的餐馆做钟点工,一天60元的收入,不高但对于她来说倒是清闲。
卖杂粮的刘平是王猴丸带出来的。刘平在东关早市卖杂粮有些年头了,刚开始跟着王猴丸做服装生意,跟着去河北进货。王猴丸给她指点怎么选货、怎么搭配颜色,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她。走的地方多了,刘平眼界也开了,再后来,床上用品、男装、女装、童装、内衣什么都卖,但后来觉得跟不上城市人生活的步子,跟不上潮流了,刘平发现城里人更加关心自己的饮食,就转行卖起了五谷杂粮。
刘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哪天也能和城里的土特产店一样开个专门经营杂粮的店铺,那样自己也可以堂堂正正做回“老板娘”。刘平的梦最终没能实现,主要问题是投入跟不上。
“婆姨街”上婆姨们的丈夫,大多数在附近煤矿企业打工,有的下煤窑搞机电,有的开货车跑长途,有的在工地开工程车。这条街上做生意的男人不多,这群婆姨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现在,“婆姨街”上的主人也少了,她们换了身份,开始做上了“白领”,服务员、带班,有的甚至是店长、客房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