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对话

对话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海应

谁喜欢这门手艺,我教

□ 文/图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瑞

在吕梁学院,学生们最喜欢围着张海应听“烙画”。

张海应拿着祖辈传下来的油灯作画。

张海应的烙画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民间的东西终归还得回归民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半大小子的张海应每天最乐意做的事情就是跟着爷爷和父亲走街串村。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出生,不仅有着一手好木活,而且还会“烙画”。

看着爷爷和父亲拿着一根铁钉粗细、比画笔明显短半截的铁丝在煤油灯上时不时“蹭热”,那个年纪的张海应心生好奇。他好奇铁丝烧红后在木制家具上不但会留下印迹,而且还会冒出一股烟,那烟气不算大,但有时候也会呛口;他更好奇铁丝走过的地方留下来的图案是那么逼真。那个时候,对人情世故懵懂的张海应说不清那些被烫在炕桌、立柜、方桌上的图案到底是铁丝的魔力,还是爷爷和父亲有着与别的木匠不同寻常的功力。

几十年后,张海应操起了爷爷和父亲的老本行,也开始学着烫画,但不同于祖辈父辈的是,张海应把画烙在了木板上,烫在了葫芦上,而且还装裱了起来,被挂在了一些有规模、有影响、有气场的画展和会展现场。

张海应的作品明显比爷爷和父亲手中的“烙画”更有价值。

“烙画”的价值在于“烙”,“烙”的功力在手上。

张海应从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也会专门从事这一行业,这里面有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但更多的是兴趣驱使。稍大一些,张海应没有接过祖父和父亲的木匠行当,但却对美术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年代,张海应一逮空就钻在画上。学画画最费钱,学费暂且不说,画画需要的材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劝他打退堂鼓,但他性子执拗,家里没钱给他,他就自己利用寒暑假打工赚学费,搬砖头、和泥沙,什么活计来钱他就做什么。

1992年,张海应参加高考,他的美术专业通过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线,但是因为文化课不达线,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那一年,他还是想办法去了山西大学进修了两年美术专业。2000年,张海应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烙画协会会长郝友友为师,开始系统学习烙画技艺。

就这样,烙画成为张海应生活的一部分。他利用休息时间醉心创作,逐步提高自己的烙画水平。虽然后来忙于生活,养大车,开办幼儿园,但张海应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烙笔。

从事传统烙画艺术至今,张海应对烙画有着清晰的认识。即使是熟悉烙画几十年的他,在创作下笔前,也需要打稿、选材、拓稿、调温等,然后才开始一幅烙画的创作。几十年来,张海应在继承传统烙画制作技艺基础上,对烙画艺术所用的材料、工具和技艺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宣纸上烙画,笔头、工具都进行改进,使之更具有实用性,烙画颜色也得以更加丰富耐久。

张海应的画作兼具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多以民居、动物和自然风光为创作题材。他对作品细节的要求几近苛刻。在位于市区新安大道的吕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吕梁市工艺美术协会传习馆中,记者看到,张海应拿起烙笔正一笔一画创作。在画动物的时候,动物的每一根毛发在他的烙笔下更真实更有质感。

正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品中动物的每一根毛发、建筑的每一片砖瓦、树木的每一根枝杈都能得以生动呈现。再加上有名师指点,张海应的烙画技艺炉火纯青,他创作的烙画以精湛的工艺、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业界。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省市文博会,并斩获众多奖项。在深圳文博会上,作品《吕梁黄土人家》深受各地文化馆领导喜爱,成为争相定制、收藏的“爆款”。他创作的NBA球星詹姆斯·哈登烙画在北京文博会一经展出就成功“圈粉”、供不应求,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2021年11月,张海应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手上功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让张海应头衔多了。他现在是北京宣和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梁分院院长,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吕梁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离石区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张海应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吕梁学院艺术系教师。

11月13日上午,吕梁学院艺术楼绘画教室。整个教室三十多个学生,学生们每人手捧一个大葫芦,对着手中各自事先画好的画作,拿着烙笔一笔一画地在葫芦上烙画。张海应不时地穿插在学生中,指导学生作画。

张海应所授的课程叫晋陕沿黄民间工艺。单看课程,这门课程压根与“烙画”不沾边,但是吕梁学院的这门专业课为什么会选择“烙画”,而且选择让张海应来当教师?

近年来,吕梁学院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在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1999年,吕梁学院艺术系开设晋陕沿黄民间工艺专业,虽然是一门选修课,但是缺教师。那一年,张海应顺利成为吕梁学院艺术系外聘教师,专门教授晋陕沿黄民间工艺专业。

2023年,吕梁学院成立黄河东岸文化研究中心,并围绕黄河文化展开多项深度探索与实践。开设民间艺术“模块化”课程体系,创建民间工艺数据资料库、晋陕沿黄民间手工艺展览馆等艺术场馆,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领域涉及古寺庙壁画、木板年画、布艺刺绣、面塑等多个艺术门类,举办全国“黄河文化保护性开发与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成功申报《文旅融合视域下黄河文化山西吕梁段的开发传承路径研究》等省地级课题12项。

也就是这年,张海应教授的晋陕沿黄民间工艺专业课成为吕梁学院艺术系的必修课,更多的学生可以跟着他系统地学习烙画技艺。

2024年,张海应成为吕梁学院艺术系的一名专业教师。入职那一天,他心情沉重,但是更多了些许期待和愿景。

烙画以前局限在木质材料上烙绘,比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现在发展到可以在宣纸、丝绢等材质上烙画。张海应更喜欢在木板上绘制黄土风情的传统画,他认为那样画的质感,色彩和内容可以淋漓尽致地去表达。

张海应将烙画概括为“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他以黄土高原窑洞、吕梁民俗为主要创作内容,传承黄河中游地域文化传统特色,希望通过烙画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他要能把吕梁非遗元素和烙画创作结合起来,带动更多的手艺人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吕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位于吕梁学院艺术楼的张海应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内,几幅散发着浓郁黄土风情的农家小院画作,色彩冷暖、明暗有序、层次丰富,特有的肌理质感呈现出来的不仅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更多的是满满的传承韵味。

前段时间,在山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举办的2024年“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的评选中,张海应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山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张海应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以吕梁学院民间美术教育为基点,把离石烙画艺术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和吕梁非遗文化引入吕梁学院艺术类课程建设中,突出黄河东岸非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特点,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集教育、传承、研究于一体,将地域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融入课堂,融入艺术实践教学与创作研究,不断探索黄河东岸工艺美术校本课程,对推进吕梁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间艺术、传承非遗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作室成立后,张海应脑海里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招一批学徒,让更多的人学习烙画技艺,让烙画技艺传得更远、传得更久。

张海应已将传授烙画技艺作为一种乐趣融入生活中,看着学生们笔下的烙画作品开始有模有样,看着烙画技艺在一大批00后大学生手中传承,他倍感欣慰。唯一的遗憾是这仅仅是一门课程,每年也就几十个学生学习,这样下来,这门老手艺如何能传得更好。“如果有人想学,我很乐意教。”张海应的话实诚也更有内涵!

烙画,也叫烙花,或者烫画、火画等,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烙画,工作原理完全相同,都是拿金属体作笔,再通过电、火加热之后,在木板、竹子、布等材料上烙熨烫产生的痕迹来作画。烙画工具种类很多,如火烙铁、电烙铁、电烙笔、喷灯等,这些工具各自有独特的使用方法,分别发挥不同作用,最早人们是用火钩子、铁杆子之类的铁器,在炭火上加热后进行熨烫,我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烙画工具,包括我的祖辈们将铁杆固定在油灯上用油灯的火焰烘烤铁杆的一端,手持油灯可以在竹子木板物品上烙画,慢慢地随着时代发展,就有了电烙铁这种工具,油灯就基本不用了,现在主要用电烙铁,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电工使用的最普通的焊接线头用的电烙铁,焊头使用紫铜制成,用来烙画,可以把焊头磨成所需形状以适用于烙画的线、块、面的需要。

适合烙画用的材质有椴木、杨木、松木,黄杨木等,一般的烙画是使用各种木材制作的三合板来制作,因其色泽洁白,木质细腻,纹理不太明显,适合多种题材,各种板材,材质不同,烙画的效果也不一样,可根据个人爱好习惯以及题材的需要来选择,烙山水画和花鸟画所需的板材质量一般,要求不高,各种板材均可采用。烙人物肖像或者某些特定的题材的作品,就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板材。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创新,中国传统烙画已演变为现代烙画,现代烙画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烙画仅以线条表现画面,难登大雅之堂的印象,现代烙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它与其他绘画的造型原则一样,都十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