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时时读书 时时自新

□ 刘子菊

读书如同吃饭,粮食在我们体内消化成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读书对我的改变亦是如此,书中的细枝末节或许已记不太清,但阅读时产生的正向反馈是持续性的,读过的书一点点滋养着我的心灵,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小鸟没有翅膀”。梁秋实说:“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麦家说:“人心越是浮躁,越要多读书。”

说起读书的好处,许多人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开卷有益,的确如此。从小家长和老师便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激励我们读书,我认为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小时候总看见年迈的爷爷戴着老花镜读着泛黄的书籍,他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多读书,也许是受爷爷的影响,我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兴趣,除了读一些“闲书”,带图画的少儿版四大名著,外国文学《简·爱》《悲惨世界》《老人与海》等也能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但那时的理解能力稍有不足,没有完全领会到书籍的内涵,可阅读的喜好却在心中扎了根。

青春期迷恋三毛、张爱玲、王小波等作家,读《撒哈拉的故事》被三毛自由纯粹洒脱的灵魂所打动,对书里描写的撒哈拉沙漠产生了无尽的憧憬;张爱玲笔下一个个生动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对爱情有了最初的认识;王小波清奇及调侃的笔调让我学会了如何独立而自由的思考,真切地去体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有的尊严和自由。青春期时的阅读帮助我塑造了人格,培养了思考的能力。

现在去到一座新的城市,除了去博物馆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时间的话图书馆和书店我都很喜欢去逛一逛,再挑选几本感兴趣的书籍,虽然每次返程打包行李时都会后悔,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下次继续。我认为书籍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奢侈品”,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从中获取养分。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觉得阅读更像是“回家”,当我无所适从、心灰意冷时,总能在书里找到慰藉,就像是人生至暗时刻出现的一束光,杨绛说:“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读得太少”,季羡林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与其完满,不如自在”,叔本华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的两个敌人是痛苦和无聊。窘迫、贫困会制造痛苦,富足、无忧会带来无聊”,他们如同一位长者在你身边宽慰你,告诫你,要以自信和豁达的心态去生活。

但有时读书又像是一次跋山涉水的“远行”,读书可以短暂的带我逃离现实生活,去到李娟笔下的阿勒泰,贪婪地吮吸着巨大的草场的味道;跟随迟子建去到神秘古老而又辽阔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大兴安岭看驯鹿食苔藓,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饮酒欢唱到天亮,感受鄂温克人自然纯粹的生活;去到瓦尔登湖,同梭罗一起找材料建房子,锄地种豆子,一起观察湖里的梭鱼,看着燕子在湖面轻盈的起舞,回归大自然。在社会忙碌、浮躁的今天,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内心的丰盈和感知幸福的能力,每次“远行”归来,平日的浮躁在此刻得到平静,我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我究竟在追求什么,当下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呀,以简驱繁,守住本心,人生则处处是风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年少时读《平凡的世界》,被孙少安和孙少平这对兄弟的坚韧与不屈所感动。“初看不知书中意,再看已是书中人”,现在再读他们的故事,发现也是在读我们自己的人生,年轻时候我们都会惧怕苦难,惧怕人生中的那些不确定性,但是唯有苦难才会让一个人成长,才更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未知。

黑塞的《悉达多》,我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感同身受。悉达多出生在富裕的婆罗门家族,为不断追求精神世界,走上了一条探寻之旅,他的每一次改变都会让我产生困惑。反复阅读之后才明白,悉达多尝遍世间百味,从痛苦中觉醒的一生,投射出这世间千千万万人的一生,人生所有的成长,都是以痛苦为代价的,书中说“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愿我们都能以平和之心爱自己、爱自然、爱世间的一切。

我认为书籍现在更像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有所困惑或内心浮躁时,就拿书来翻一翻、读一读,虽然并不能真正给我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我学会了允许一切发生,学会了凡事都“向内求”,不必刻意追求世俗的成功,也不用试图去改变他人,将所有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可以说我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书籍。

读书可以吹散浮躁的心,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是阅读,让我一边痛苦一边坚强;是阅读,让我找回对抗生活的勇气;是阅读,让我有了感受幸福的能力;是阅读,让我找回我自己,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