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广告

任家堡村:养在深闺人未识

□ 雷国裕

初冬时节,寒风扑面,白花花的太阳倾斜而下,让人略感暖意,脚下的落叶“嘎吱嘎吱”发出声响,清冷的庙塔,幽静的大院,斑驳的墙体,青石铺就的小道……无不诉说着这座古老村落的风雨岁月沧桑变迁。踯躅于古墙古塔古庙古道所营造的氤氲中,顿感这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丽,期待着被开发被欣赏被拥趸。它便是汾阳市任家堡村。2019年,该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任家堡村位于汾阳城南十公里处。它所属的三泉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也是三晋大地上的一座商业重镇,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成为千百年来晋中腹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如果说汾阳是秦晋古道旱码头,那么三泉则是这个巨大码头上的商埠。三泉常被人们统称为“五堡一镇”(“五堡一镇”指任家堡、赵家堡、张家堡、南垣堡、李家街和三泉村),“五堡”之一任家堡村,就坐落于这座历史名镇的东部。在任家堡村还保存有一脉相承的任氏族谱,它是考证任家堡村悠久历史的重要证明。据《任氏族谱序》记载:我任氏聚族於兹由来久矣,粤自有明洪武初,我始祖自州之义丰村,遂居于此,卋经两朝年几四百余岁子姓相传十有九叶,绳绳不绝,丁烦族大,派分五枝,佘小子生晚,既不获全宗支派,缕析两条分,兼甚一脉源流,久湮而远没,爰上自始祖下迄:云仍编为卋(拼音:shì,同世)图,序以纪考,详列於此,俾后卋子孙,庶知水源木本之意云尔。

任家堡村建于明朝时期,是新石器时期的任家堡遗址所在地,保留建筑多为清代,所处自然环境独特,利用自然地形而建,环线村落布局,传统格局清晰,是晋中盆地村落布局与选址的典型案例。任家堡村地处山坡向阳面,建筑建于台地之上,形成比较规整的院落和村庄格局,具有极强的防御性村庄入口因道路走向而定。村庄三面环山,但村庄地势平坦,适合农耕,凸显古代人们择吉地而居的文化内涵,是古村理想山水格局的符合“靠山、邻水、面屏”的理想模式,突出反映了古村营建中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任家堡村因地制宜,院落形式多样。院落不以某种形式为模式,以“多变”的形式适应随机的地形。在相对平坦的基地常建对称的合院,而在不规则的基地上则建非对称的院落。地形开阔处建方形院落,狭窄处随扁形院落。村内的空间大致可分为三种,私密的居室空间;半私密半公共的院落空间;开放的广场和巷道等。院落聚落生活的核心,是居民生活的主要承载者。每个院落中都包含一个或几个院子,这种露天的半开敞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共有传统建筑和历史建筑68处,历史街巷7条。

这些精致的院落,大都人去室空,居者寥寥。或为求学,或为谋生,青壮年及适龄儿童都转向县城,只有放暑假或过春节时,那些宽宽窄窄的街巷才会响起嬉戏声吵闹声鞭炮声。而随便走进任何一处院落,门口有雄伟的石狮子,影壁墙上镌刻着精致的砖雕,门楼屋檐都有吉祥的飞禽走兽环顾四周。在前街中巷东田宅,我们见到一块中庭悬挂的匾额,尽管漆皮脱落,材质裸露,但“奕世清华”四个字历历醒目。还有“履信思顺”“性静情逸”“福德载厚”“兰桂芳茂”“古意儒风”“簇锦联云”等等,显示着这方土地厚重的人文情怀,鞭策着世人行事做人的规矩规范。

任家堡还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道的名字——仁和堡。

在一处大门的石墩上,我们遇见了一位身材娇小,鹤发童颜的大娘,正悠闲地享受着冬日暖阳的抚慰。一打问,已年逾九旬,却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问起关于“仁和堡”这个名字的由来,她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起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任家堡位于三泉镇东北方的土崖上,崖壁有七、八丈高。由村到镇须走西门,为解决坡道太陡的问题,古人把二十多丈长的坡道修成三折,这一来,虽说坡度小了,但坡毕竟是坡,每逢雨雪天气,上下坡可就艰难了,滑倒是小事,滚下去跌断腿儿胳膊也是常有的事。

那时,这个小村里人不足二百,主要是任、王两姓。而村子的起源是姓任的人先到,因此村名为任家堡。后来王姓势力壮大,于是王姓家族的头面人物,便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先为村中铺红砂石板路,减少坡度,方便人们行走,乘机将任家堡改为王家堡。王姓不仅把二十多丈长,丈余宽的坡道,全部用大块的红砂石板铺出来,还修了一座丁字门。又在门洞之外的一块平台上,修了一个像城墙垛口似的围栏建筑,其间竖起一座品字形的三檐牌坊,彩拱绿瓦,造型秀美。特别是斜撑在牌坊木柱前后的四根灰青石方柱,每根有丈二长,六七寸见方,选材不俗,雕刻细腻,使处于崖头上的这座不大的牌坊,能够在狂风中岿然不动。

红砂石铺就的小路,如今已经被荒草覆盖,略显坑洼。但红砂石坡道、丁字门、牌坊,这三项建筑工程,使原本土眉土眼的地方,成了一道景观,有了文化品位,至今造福于民。最后因为任姓家族不同意改村名,双方各执一词,公堂上争得不可开交。

“堂下的任、王两姓诉讼人听着,任家堡不过是弹丸小村,幸有王姓家族为村中大兴善事,这是村人的福气,而任姓家族不仅自己不办善事,还对善事大放厥词,加以阻挠,是何道理?”

任王两姓面面相觑,都不敢言语。县太爷见状,随即放缓语气道:“至于说村名之事,这个村名本官已给你们想好,就改为仁和堡吧。仁者,仁爱也;和者,亲和也。你们两姓的人觉得如何?”任王两姓皆点头称是。县太爷运用儒家的中庸之道而独辟蹊径,解决了一场更名风波。

事后,刻着“仁和堡”三个大字的石额,堂而皇之嵌到了丁字门上。又过了好些年,任姓家族为村中办了些善事,修了东门,其上建了三官庙,还在门之南侧修了一座振兴文气的魁星楼。于今,东门及丁字门都在,东门的门额刻“敦厚门”三字,与丁字门上的“仁和堡”村名石额相映成辉,诉说着古道热肠,乡风醇厚。

大娘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是啊,南有“六尺巷”彰显邻里和睦,北有“仁和堡”凝聚族人民心。正因仁和之风敦厚之气,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古韵悠长,淳朴脱新,也一定会渐渐掀开迷人的面纱,扛起文旅融合大旗,挥就产业振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