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幸运的爱书人

□ 孟柯妤

读书的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消遣,哪怕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从书中汲取更多东西,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喜欢读书这一点,得归功于家里从小营造的读书的氛围。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期,电视、电脑也被大人们管控着不允许小孩子多玩,外公的书柜便是我能接触到的最大的世界。小时候常和外公住在一起,各类书籍触手可及,外公爱书,更爱读书,家里整整两面墙的书柜里,各类书籍摆的满满当当。自从退休后,外公每天的生活内容,除了锻炼身体和简单的家务活之外,其余的时间就是读书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闲时随手拿起一本书读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小孩子的注意力总是被书中曲折的故事吸引,课余时间读小说、读人物传记,情绪随着书中人物的经历跌宕,我为《背影》里的父亲感动过,为《活着》里富贵儿子的死而心酸流泪过,也在被窝里抱着《悲伤逆流成河》眉头紧皱着,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纠结着久久不能平静。打开书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能看到多样的人生。

不知不觉间我也喜欢上了读书,每天晚上睡前读一会书已成为我的习惯,也成为我忙碌一天最享受的时刻,读着各种世间百态,读着各种才情飞扬,读着各种伟大的思想,读着各个升华的灵魂,读着各种人间仙境,读着几千年灿烂文化历史⋯⋯这时候,我才体会到外公为什么要坚持读书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精神的丰盈才能让人的内心强大宁静。

读书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信念。虽然这些东西通过交友、旅行、看电影⋯⋯也可以达到,但终不及书籍对人的影响深刻。什么是自己的信念呢?我的理解就是从内而外散发的一种坦然自如的气质。我从小到大都敏感内向,每去到一个新环境都觉得浑身不自在,跟人除了日常打招呼外基本就不讲话,没办法加入两人以上的聊天,要是不在乎也就罢了,偏偏又很希望大家能主动接纳自己,于是整个人都过得很拧巴,既想融入集体又害怕自己说话没趣不被大家喜欢。

而有了自己的信念之后,就知道做自己就好了,新环境能融入便好,不能融入也不觉得不自在,自己开心就顺着大家的风格一起玩一会儿,自己不乐意就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会再有什么“不参与聊天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孤僻难相处”之类的念头。读书让我更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被外界的干扰搅得惶惶不可终日。

读书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消遣,哪怕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从书中汲取更多东西,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库。阅读会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你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也就是对事物的见解和看法,不一定独到,但至少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结果。不要觉得那些在网上吐槽明星、吐槽电影,就叫做“对事物的见解”,也不要觉得某些对主流观点反其道而行之就一定是“有想法”,有的人只是随波逐流,有的只是标新立异博人眼球。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文字素养和判断力,很容易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文字的煽动性有多大,相信大家都见识过。如果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逻辑自洽,又怎么会轻易被此类信息洗脑呢?

至于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夏虫不可语冰。我只能说看书带来的一些好处,而不能说不看书就会怎样,这是不公平的。若看书是为了使自己开心,能从中获得愉悦感而看,那说不定对于不爱书的人来说,“不看书”本身就是一种愉悦感的来源呢?更何况,因为工作的原因根本就没时间看书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有时间并且热爱读书的人,我们都是幸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