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水县凤城镇,一提到李白,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李白,不是唐代的诗人,而是文水县凤城镇西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调解工作大家耳熟能详,说起来这项工作很普通,很一般,谁也能干了,但是要真正做起来、做好,并且持之以恒,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西街社区常住人口达到1万多,而调解员就李白一个人。年近古稀之年的李白,从2000年起在村里做调解员,一晃就是二十四年。
20多年来,李白经常骑一辆自行车,走村入户。“我从接受调解工作那时起,就给自己定了规矩,村民有纠纷第一时间随叫随到,尽心尽力。”这是李白作为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态度,也是他和群众交流中最常提及的一句话。
调解过程中,面对“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甚至是充满“火药味”的群体性争吵,李白并未被现场的气氛所吓倒。相反,他一次次耐心对待,用温情化解激烈局面;一次次细心沟通,用诚意说服矛盾双方。能够把不配合的双方叫到一起,能够把不断激化的矛盾“圈”在桌面上,第一时间介入和真诚付出,很多时候已经先将矛盾化解了一半。
作为田间地头里走出来的“金牌调解员”,20年的基层调解经验,使李白练就了一身真本领、好口才,释法理、评事理、讲情理分毫不差,心思缜密,分析问题见解独到,“有矛盾,找李白”早已是辖区及周边群众的共识,“李白调解”那可是凤城镇响当当的招牌!
调解需要真功夫,更需要硬功夫。既要公正公平公开,又要合法合理合情地调解好纠纷,法律知识的储备十分重要。为此,李白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以及与司法方面相关的书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调解技能和水平。
在不断的摸索中,李白总结了一套矛盾调解的办法:扶弱抑强,降温灭火;压劝结合,平心静气;治病找根,主持公道;事急从权、刻不容缓;依法调解,情理结合;联合调解,攻坚克难。
去年12月7日,在省委政法委召开了全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调解工作、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水平大会上,李白光荣的作为吕梁市代表参加了会议,被省司法厅授予“二级人民调解员”的称号。
会后,李白就农村最常见的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纠纷类型,精心挑选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农村大白话讲解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大家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鼓励身边的“法律明白人”要积极参加法律业务学习,主动参与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榜样。
“基层调解员一张嘴,两条腿,踏破千山和万水。等我老到牙都掉了,走不动路了,就做不了调解工作了,坐在太阳下回想一生,没给党和退伍军人丢脸,对得起人民调解员称号,这辈子很值了。”回头看看二十多年的人民调解员生涯,李白感到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