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年味都去哪儿了?我以为,根本的是过年的仪式感在逐渐淡化。
没有了仪式感,就是不讲究了。岁时,是中国民众独特的时间经验知觉的积淀,有着无比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特定的岁时节日活动是构成岁时节日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灶王爷升天的这天——腊月二十三揭开序幕的。这天的黄昏入夜时分,每一家都要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摆上糖瓜、糯米饼、黍糕一类甜而黏的食品,乞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大年三十是两大仪式:一个是贴年画、贴春联、贴门神;另一个是守岁。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因此,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特别是贴那种“年年有余”主题的年画。
过去,写春联,都要请坊间专门的先生书写,内容也要根据各家的不同愿望,来自行拟定,或请先生帮忙撰联。现在,这个“费脑筋”的事不多见了,大多是从超市里,买印刷品的春联。
再说守岁,也就是“熬年”,也被春晚取代了。节目好看时看电视,不好看时玩手机。正月初一这天,人们开始到长辈家里拜年。一进门,先要拜对方家里悬挂的家堂,磕满三个头,再给家里的老人磕头拜年。这时,长辈们就给来拜年的孩子们“压岁钱”。好多年间,拜年都改成了微信拜年,红包拜年。那些腊月里抢着换“新钱”的景象,也很少看到了。
诸多“过年”仪式,从腊月里的忙碌中逐渐被唤醒,直到“出正月”或“二月二龙抬头”之时,人们才重又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这些信仰仪式,其实就是在家族社区中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戏剧”,是一种文化认同意识和内部秩序。
这些仪式和秩序,被省略、被淡化后,自然也就少了人间烟火气息,也就没了年的味道。又到岁时春节了,人们只是一边感慨没有年味,一边又在努力寻找着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