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张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聚焦“985”重点产业链,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2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4000万元支持校地合作项目,吸引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35所国内知名高校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全市建立23个省级、27个市级创新平台,4个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工作室,1个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针对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畅等问题,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吕梁泰化集团党委书记张伟建议:一是激励引导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内驱力。细化推进政策落实的具体办法,明确目标、时间表和责任人,制定政策执行流程、监督机制以及考核标准,科学高效地把鼓励政策执行到位。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要素保障,落实好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税收优惠、人才引进、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激励办法,让科技项目实施企业得实惠、强信心、增动力。针对性开展培训,重点实施好“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高素质成长促进计划”,引导企业家牢固确立“科技即产业”的理念,让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唱主角”。二是打造“晋创谷·吕梁”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力。加快完善科技研发、创新孵化、科技服务、成果展示、学术交流、技术交易、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打造专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吸引、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基金撬动作用,重点支持“985”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优先围绕氢能全链条产业、铝镁高端材料产业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部署重大科研项目,带动一大批链条企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发挥产业行家、科研学者智囊作用,精准研判项目“含金量”,把有限资源更多落在有潜力的科技项目上。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供给力。瞄准国内外一流的大院大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对现有校地合作主体进行提质改造,优化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地方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探索建立中试风险承担机制,鼓励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实施“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措施,打通从实验室,到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搭建产学研用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常态化发布企业需求信息和科技成果借给信息,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体系,让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记者 罗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