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西峪口混秧歌

非遗闹元宵 展演欢乐多

本报讯 2月13日,文水县西峪口混秧歌代表队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后,载誉归来,在开栅镇进行了再次展演,为家乡人民带来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盛宴。

作为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西峪口混秧歌代表队元宵节期间受邀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精彩亮相,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此次西峪口混秧歌在中国非遗馆的表演,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展示,更是对这一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到文水县西峪口混秧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对于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文兵说:“站在那么大的舞台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当看到台下观众被我们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断鼓掌叫好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西峪口混秧歌作为文水县的民间艺术瑰宝,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西峪口混秧歌,也称西峪口梁山混秧歌,它以梁山人物故事为表演内容,形式简单却魅力十足,深受群众喜爱。表演队伍由伞头、耍弓子、打腰鼓等三十二人组成,各角色分别代表着梁山好汉,通过丰富多样的阵式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峪口混秧歌传承人郭成林说:“西峪口混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以梁山人物故事为基础,这次我们这个文艺活动讲的就是如何营救卢俊义的过程。我们这个活动主要表达的是当时人民团结一致的这种精神。我们希望把这种精神文化更好地传递下去。”

回到家乡后的再次展演,更是让家乡人民倍感亲切与自豪。表演现场热闹非凡,观众早早地来到现场,翘首以盼。队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伴随着熟悉的鼓点和节奏,精神抖擞地舞动起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将西峪口混秧歌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此次西峪口混秧歌代表队的两次展演,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文水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秧歌队队长郭志勇说:“我这次代表家乡到中国非遗馆表演,感到非常高兴,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看到那么多人对我们的混秧歌感兴趣,更加坚定了我传承这门艺术的决心。而且在与其他非遗项目交流时,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表演技巧和传承思路。”

(梁琴琴 吴佳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