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工作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处理好人情往来是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这些相关问题其实都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往来有关系。
针对部分农村地区礼金攀比、大操大办、情感物化,陷入人情往来礼金“还不起”的怪圈,各地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新风尚取得了积极成效,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移风易俗的做法就被写入省委农村工作报告。但一些地方仍存在以满月、升学、祝寿、乔迁等各种名目大操大办酒席的现象,但凡吃请,每一项都少不了随份子,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千元。当“礼”的温情被“金”的重量挤压、情感表达异化为礼金攀比,不仅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也侵蚀了农村精神文明土壤。
回溯中华礼制本源,“礼”始终与“情”相生相伴。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的礼仪观念,注重的并非狭义的物质交换,而是情感、尊重或帮助的相互传递。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赋诗寄友,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传世佳句。以一枝梅花作为跨越千里的情谊载体,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人情往来“礼轻情意重”的深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人情往来礼金重在礼,当我们在创新中构建起“情为纽带,礼有尺度”的秩序,乡风文明亦将焕发蓬勃生机。移风易俗需绵绵用力、成风化俗,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让文明乡风如春雨润物,滋养乡村振兴的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