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黄河滩涂的“春日守望者”

□ 本报记者 王洋

3月11日,晨曦初露,在黄河滩涂的柳林县石西乡上庄村,淡薄的雾气还笼罩着大地,62岁的刘二羔像往常一样,猫着腰钻进他悉心照料的4号瓜棚,开启新一天的农耕序曲。

掀开外层塑料膜走进大棚,十几盏浴霸吊灯散发着橘色暖光,迅速驱散棚内的寒意,里层的小拱棚像一个温润的“育苗襁褓”,正蒸腾着朦胧白雾。老刘半跪在苗床间,眼神专注地盯着棚里的温度计,暖湿的空气里,苗香悠悠飘散。这已是他和老伴儿守护瓜苗的第40个春天。

“温度可是个关键事,高了低了,这些嫩苗都受不了,照顾它们得操碎了心。”刘二羔边忙活边念叨着,手中那把铁制移栽器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一旋一提,嫩苗就精准地落进土穴。不知不觉,老两口已经移栽了200苗,眼瞅着塑料膜上凝结的露水簌簌坠落,老刘凭借多年来的经验果断停下手中活儿,“这苗苗看着有点蔫,今天天气也不太对劲儿,不敢再栽了,栽下去怕活不了,等明儿天气好了再说。气温这玩意儿太讲究,得时刻掌握好平衡,还有门口这帘子,那是为了让风顺着进来,可不能让风直冲着苗吹,苗娇弱着哩!”

穿过布帘,走进老刘的育苗棚,育苗架上3000株幼苗正进行着“成长蜕变”。刘二羔从贴身揣着的牛皮盒里,摸出一排打磨得锃亮的手工嫁接刀,最薄的那片竟是用刮胡刀改制而成,刃口精细得仅有0.3毫米厚。只见老刘冻裂的虎口稳稳地卡住一株拇指粗的甜瓜苗,动作娴熟又谨慎,“移栽棚里搞嫁接,这技术可不简单,就跟给人接血管似的,血管扎浅了,接穗接不上;扎深了,营养供不上,伤口愈合不了,苗的存活率就没指望。”

为了学好技术,老刘这些年没少下功夫,光是去陕西就跑了8趟,专门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咱们柳林县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扶持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刘二羔说。

近年来,柳林县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积极为农户们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定期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给农户传授像嫁接、育苗、温控这些关键种植技术。另一方面,还有农技培训、农业补贴,老刘和乡亲们从中受益良多,让大家更有底气和信心发展农业生产。

如今,老两口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不服输的劲头,已经种起了11座大棚,种出的甜瓜、西瓜品质上乘,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每年靠着这些大棚能有十几万的收入。“咱这日子,就是靠着大棚一天天好起来的,俩儿子娶媳妇的钱,也都是大棚里挣出来的。”刘二羔的妻子马俊笑着说。

“种大棚这些年,虽说不容易,可也有奔头。现在国家对农业方面大力支撑,遇到困难咱就想法子克服,慢慢摸索,经验攒多了,路也就越走越顺。前几年,乡镇上还惦记着咱,给每个大棚都送了块油布,冬天能保暖,刮风天也能顶一顶,帮了大忙了。”刘二羔眼中满是感激。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黄河滩涂上,棚外春风依旧带着丝丝寒意,老两口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并肩走在回家路上,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悠长,像是两株扎根黄河岸边坚韧不拔的老藤,向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不断攀爬、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