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我市聚力民生工程交出暖心答卷

本报讯 (记者 王涛)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就业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全年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民生支出总量位居全省第二,省、市两级20件民生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绘就了一张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教育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全市全年新改扩建公办学校32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中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一本达线率、二本达线率同比提升3.2%和5.8%,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连续三年增长。

卫生健康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取消挂号费,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服务,医学检验结果实现全域互认。汾阳医院8个学科入选省级重点专科,居地市级医院首位;13家县级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开通危重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智慧医疗实现全域覆盖,村级医保终端支付、移动结算和“即购即报”服务全省率先落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医保服务。

就业养老,托起稳稳的幸福。就业保障网越织越密,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建成基层就业社保服务站136个,举办招聘会159场,提供岗位9.36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完善,新建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投运12所护理型中心敬老院和4个社区幸福养老工程。中阳县“千万养怡”养老助老项目入选全国公共服务典型案例,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实现应发尽发。

社会治理,筑牢安全底线。殡葬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2个新建殡仪馆投入运营,13个县级公益性公墓具备使用条件,基本实现“逝有所安”。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创新推出“一件事”全链条监管机制,矿山领域“1+4”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降幅均超50%,消防安全除患攻坚行动整改隐患3200余处,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度达98.6%。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我市将继续聚焦教育强基、医疗提质、就业扩容等民生工程,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