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爱我吕梁》栏目的宗旨是描摹吕梁、讲述吕梁,将吕梁之美广而告之。吕梁的美,美在璀璨的人文、美在磅礴的山水、美在勤劳的人民、美在文明的传承、美在奋进的征程。欢迎大家歌咏吕梁,把对吕梁的热爱编撰成文,不吝赐稿,本栏目均虚席以待。
可以说,山是吕梁的魂,吕梁得名,便源于贯穿境内的吕梁山脉。
吕梁山脉呈穹隆形,宛如一条骨脊,由北而南横亘在山西省西部,绵延400多公里,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及龙门山。1971年,吕梁山腹地十三县建区,因吕梁山贯穿全境二百多公里,故名吕梁地区,2004年,撤地设市,是为吕梁市。
吕梁山曾经叫骨脊山。吕者,“骨脊”也;梁者,“脊梁”也;吕梁山者,骨脊山也。为何称“骨脊山”?前人给出的理由令人振奋:“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只要看看地形图,便知其言不虚,不由对前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吕梁山,当然更是构筑吕梁大地的脊梁。亲爱的读者,请随我走近吕梁山,领略它的巍峨壮美。
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位于方山县与交城县交界处。传说大禹治水,就是从吕梁出发,行遍天下,在吕梁境内,留下了一些相关的传说趣闻。据记载,清代的时候,关帝山上还存有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汉碑,作为佐证,关帝山的部分峭壁上也曾发现河蚌和据说是大禹系舟的铁环。关帝山海拔两千多米,水能淹到这里,可见当年的大水真是铺天盖地,浩瀚无垠。
关帝山的最高峰叫南阳山,海拔2831米,是吕梁山脉的最高峰,位于方山县积翠乡。前几年,我与朋友登顶南阳山,站在顶峰不过十数米见方的巨大岩石上,俯瞰四周,群峰耸立,绵延不绝。风声呼啸,一团乌云飞速而来,片刻间已移至头顶,我们被云雾笼罩,看着身边飘过的云丝,不禁伸手去捉,豆大的雨滴已啪啪地打了下来。峰顶没有躲避的地方,正惶急间,就听同行者大笑道:“不急不急,马上就过去了。”话音未落,果然雨滴稀疏下来,再过片刻,乌云移开远去,巨大的投影在群山之间移动,阳光撒了下来。心头升起一念,方才倘若山下的人看这里,我们不就是云中客吗!一念之间,心胸豁然开朗,拍拍刚被打湿的衣服,哈哈大笑。
南阳山又名孝文峰,得名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关。相传孝文帝拓跋宏出巡,登临南阳山,见风光奇特秀美,紫气生辉,大爱之,于是就地避暑三日,设供祭奠亡母,并立碑为纪,后人称之为孝文古碑。在登山途中,我们特意去寻这块碑,离峰顶不远,找到一通碑,残破不堪,碑文漫漶不清,竟无一字可辨。当地人都说这就是孝文古碑。
孝文峰身旁的就是赫赫岩山,又名“云顶山”,海拔2.711米,位于交城县。云顶山与孝文峰比邻而居,矮了一百多米,风光便截然不同。云顶山山顶是一片广阔的亚高山草甸,在群山怀抱中,有这么一大片草原,算得上是自然的礼物。想象一下,清晨登上山顶,观赏冉冉升起的朝阳,远处觅食的牦牛,惬意地甩着尾巴,此景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云顶山向南遥望,便是骨脊山。据说,这个骨脊山古代的时候曾经称为吕梁山。吕梁山和骨脊山之间为何有这样的称呼变更,还是留给地理学家去考证吧。骨脊山海拔2535米,坐落在交城县、方山县和离石区的交界处,峰顶在离石境内,是离石的最高点。骨脊山没有开发,基本还是原始状态,有着不一般的幽静和韵味。我从小生活在离石,自然对骨脊山颇有亲近之感。近几年在新年那天,总会和几位志同道合者登上骨脊山峰顶,静静地沐浴阳光,听听风声,远眺周遭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但说实话,骨脊山最美的时候,还是在国庆节前后十几天,那时的骨脊山,五彩斑斓,静谧深远,如诗如画。
骨脊山向东遥望,便是俗称放马坪的马鞍山,是交城县与太原市古交区的界山,主峰为西峰,海拔2293米。马鞍山的得名,顾名思义,自然是山形如马鞍。西峰顶有晋大夫狐突和他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堰的墓,所以民间又称之为狐爷山。
目光收回来,看看薛公岭。薛公岭是汾阳县与离石区的界山,海拔1763米,八路军115师“三战三捷”中的薛公岭伏击战就发生在此山山顶。山脚下离石这边是吴城镇,相传,春秋时期兵家吴起曾在此屯军练兵,故称吴城。身为离石人,都晓得薛公岭。因为薛公岭是离石东出的门户,出入必经之地。回家的人,只要说声,“过薛公岭了”,就意味着他马上到家。
汾阳县有白虎岭,《山海经》谓之“怀山襄陵,古木参天”,自然是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汾阳八景之一的“彪岭樵歌”便在此地。黄芦岭,海拔1871米,位于汾阳县与离石区交界。岭上有北齐长城遗址、古黄芦关遗址,集宋、元、明各代工程为一体,是颇有价值的古代长城及古关隘遗址。岭东有三十里桃花洞,虽说是洞,其实是条峡谷。暮春三月,峡谷绝壁上桃花盛开,灿若云霞。谷道狭窄,顶上桃花繁茂,左右交错,至窄处,似可遮蔽天日,故云三十里桃花洞。这是古汾州通往秦晋的唯一驿道,在古代是军事要地,故此沿途有关隘、有长城。徒步在驿道上,难免追古思今,感慨万千。说来惭愧,我其实没有去过这里,所言皆为朋友所述。然而,最美的风景就在想象中,尤其又有千年历史加持,此地已经成为我脑海中吕梁“十大胜景”之一了。
我以为的“十大胜景”,其中之一是北武当山。北武当山雄踞方山县,海拔1985米。在吕梁境内,这个高度不算高,但若说“险峻雄奇,道韵悠远”八字,北武当山当之无愧。因此被誉为“三晋第一名山”,也算实至名归。谈北武当山,我就写这几行,因为描摹北武当之道韵、胜景,以在下之孱弱笔力,非数千字不可,于本文来说,就过于冗长了,且待日后有缘再提笔吧!
吕梁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已有大名,被誉为天下之骨脊,绝非默默无闻一隅之地。且欣赏几首前人诗词,便知我所言不虚!
宋·汪元量《吕梁》:吕梁三十仞,县水莫知源。雨歇山如沃,波狂岸欲翻。黄云扑古寨,青草织平原。最是关情处,秋霜一夜猿。
明·林大春《吕梁夜过王水部》:朝望吕梁山,暮泊吕梁上。疏凿见神功,辟开由天创。十月寒雨来,声带秋涛壮。涛声尽东走,石势皆北向。参差虎豹蹲,喷薄蛟龙藏。夷险互倚伏,阴晴倏千状。恍如浮太空,坐泛星河长。寂莫旅魂惊,狂澜思欲障。因怀王子猷,清夜遥相访。一息览乾坤,千年谈霸王。雄文陋雕刻,同心叹凋丧。凭轩忽涕流,大禹功谁尚。愿学仲尼观,敢事庄生放。今古倘不殊,幽期在昭旷。
明·边贡《过吕梁》:解缆洪流树,侵星过吕梁。风云犹帝里,山水即吾乡。砚拂秋岚湿,衣沾晓露凉。长年欣暑退,伊轧棹歌长。
陈毅《过吕梁山》:峥嵘突兀吕梁雄,我来冰雪未消融。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林壑深幽胜太行,收罗眼底不辞忙。雪海冰山行不得,飞岩绝壁路偏长。
最著名的,当属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噫吁嚱!观我吕梁,群山巍巍兮,雄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