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神圪垯“神”韵

□ 李娟娟

汽车沿着柏油路行驶,大约四十多分钟的样子,汽车拐上一个山坡,顺着依稀可辨的山道爬行。神圪垯到了。

村口的大晋门楼,象征着美好和吉祥,它是一个入口,背后隐藏着深宫大厦,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七步街,它分明是一根引线,诱惑着人们向那“神”之巅攀援,也诱惑着人们投身自由的向往。

七步街的入口处,威风锣鼓,自有澎湃。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拥着大鼓,后面的手拿铜镲,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吹鼓手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用激昂澎湃的鼓点,敲出了神圪垯的精气神,也奏响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强音。时值初春,春寒料峭。但在这激烈的表演中,沉寂苍莽的黄土地也亢奋起来,冰冷的阳光也变的燥热起来。表演者这么强悍恣意、淋漓尽致地渲泄激情,这是原始力量的勃发与喷涌,是生命脉动的激昂和宣泄。

鼓声未绝,七步街木亭子传来“李白对诗”,吟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对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诵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答一句“今月曾经照古人”……暮色渐浓,他们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带着诗意的芬芳,与路人以诗歌之名相逢。的确,“国潮”当道,背后原因不仅在于年轻群体对中式审美的赞赏,更在于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李白对诗”虽小,却是一次良好尝试。这不仅是一堂吕梁人的户外“文化课”,也是对英雄吕梁文化的一次集体触摸。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欣喜地看到,神圪垯不再等风来,而要乘风上。

再往上是开阔的长征广场,广场上,一面鲜艳的旗帜,招展于大山之中。红军战士的雕像像巨幅的画垂挂眼前,岿然不动,饱满,高贵,凛然,不可亵渎。站在雕像面前,被逐渐陷落的夕阳打量,通体变得透明,像一碗清水。用人心测量历史,并不特别需要脚迹印在土地之上的实地考察经验的支撑。那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最有温度的诗意表达,更是在回溯民族精神生成的历史,解答自己所属的国度生从何来的问题。长征的路还远着,暮色却再次降临,山的轮廓逐渐暗淡,雕像裸露在天空下,变得磅礴,丰富,起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张张如朝阳的脸膛,把脚下的土地,赋予金属一般的气质。

锣鼓响起,山歌响起,唢呐咋会缺席这场盛大的交响乐。火红年代馆里,年轻的姑娘小伙们,他们的手指在冰冷的铜管上跳跃,每一次呼吸都化作了激昂的旋律,穿透寒风,直击人心。寒风中,他们的身影成为了神圪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见证这一刻的人,都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感动。神圪垯侧起耳朵,听见挺拔的高山,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它们为勃勃生机的村庄由衷高兴,并不断为村庄输送着血液和营养……这些干净的音符,如水洗过的良心。广袤的神圪垯大地,隐藏着一个个饱满生动的音区,只有扎根沃土,热爱生活的人们,才能如唢呐手熟练地手持声音的彩练,让每一个音区,既能独奏一方山水,亦能合唱高天艳阳。尽管唢呐的演奏我并非首次听闻,然而,在神圪垯最高处这样的背景下,那唢呐之声却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荡气回肠、穿骨入髓。

一部朴实无华的唢呐演奏吹出了吕梁人的自豪、中国人的自豪,吹响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号角和劳动人民的倔强。夕阳的余晖,照亮了神圪垯的山顶,爬上了神圪垯的峭壁,消失在神圪垯夜色浓郁的璀璨灯火间。

夜色里的神圪垯,犹恐相逢是梦中。静美的村庄被五彩缤纷的花灯点亮,村庄独特的裤子形状在夜幕中格外引人注目。花灯进行大串连,组合成腰带、头冠,馈赠给神圪垯。集乡村振兴的宠爱,神圪垯的美艳,暗中汹涌多日。作为地地道道乡村文化师,蒲苇不是神圪垯人,但胜似神圪垯人,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澎湃,他音调高亢、绘声绘色地讲述民俗中国年的策划细节。他说,无论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石刻对面的二鬼摔跤、村委门口的网红不倒翁表演、黄河唢呐大舞台对面栩栩如生的花馍雕塑,亦或是村口九曲黄河阵,以及山地摩托车越野挑战赛,要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深刻理解乡村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老的神圪垯在经历一场“窑变”:越是向历史深处走去,就越是朝更开阔的未来走去。在这一维度上,在神圪垯打造的民俗中国年成为吕梁城市的一个关键样本。

时间流过,让你领略的只是这里民俗中国年的冰山一角。但是这一天,人们不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成为了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与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共同呼吸、共同成长。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古村盛世颜。捕捉乡村生活的剪影,倾听土地的声音,探寻灵魂的纹理,用真诚,对神圪垯的民俗中国年进行感恩与答谢。末了,一曲《五湖四海》依然在耳边回响。回想着动人的旋律,拍拍周身的灰尘,又将风尘仆仆奔赴下一个路口,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