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车轮上的公益人生

——中阳县晨希爱心协会名誉会长任治平的三十年温情坚守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世界在你眼前,晨希在你身边”,在中阳县,这句口号因为一个人而变得格外生动有力。中阳县晨希爱心协会名誉会长任治平,这位58岁的企业家,用30年光阴,以车轮为笔,在中阳县的大地上书写公益篇章,每一道辙痕,都印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温度。

车轮驶过乡村的寒冬

2016年的一个深冬,寒风凛冽,中阳县暖泉镇凤尾村,积雪沉甸甸地压弯了枯枝。任治平推开村委办公室那扇破旧漏风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老支书裹着一件军大衣,在裂缝斑驳的墙边不停地跺脚取暖。“这哪能符合新时代村委会的模样?”他内心的责任感瞬间被点燃,当即掏出8万元,带领施工队扎进村里。施工现场,从规划到选材,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白天,他在尘土飞扬的工地忙碌奔波,指挥协调;夜晚,繁星点点时,他又不得不匆忙赶回公司处理事务。那辆陪伴他多年的越野车,后座成了他临时的“栖息之所”。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原本破旧不堪的村委办公室焕然一新,变成了村民们议事交流、学习进步的温馨天地。

这辆越野车的后备箱,从此装上了更重的使命。每年腊月,任治平总会载满米面粮油,挨家挨户送去慰问。2019年春节前,大雪封山,道路通行困难,同行者劝他年后再去。“乡亲们都等着过年呢,这点困难不算事!”最终,他带着志愿者肩扛物资,踩着半尺深的积雪步行几公里。车轮碾过冰面的咯吱声,与村民接过面粉时的笑声,在寂静山谷交织成曲。

方向盘转出山乡教育曙光

2018年的一次走访,让任治平的车辙深深印在教育领域。他偶然得知有许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正处于辍学的边缘,未来一片迷茫。从那一刻起,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助学之路。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门口,都留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小霞便是他资助的学生之一,父母早逝,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任治平知晓后,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小霞从初中到大学的全部学费。不仅如此,他还时常贴心地为小霞购置学习用品和漂亮的新衣服。如今,小霞已顺利考入大学,回忆往昔,她满含感激地说道:“若不是任叔叔,就不会有如今的我,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七年间,这辆车载着二百多个“小霞”驶向未来。后备箱里,曾塞满从县城精心挑选的书包;后视镜上,挂过孩子们亲手编织的平安结;仪表盘忠实记录着从暖泉镇到多个高校的漫漫助学路。2023年春节,六名受助大学生心怀感恩,紧紧跟随任治平的车辙,走进更为偏远的村落,将这份爱心传递得更远。

里程表上续写初心使命

2021年,任治平加入了晨希爱心协会,自此,他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公益事业之中。协会组织的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助老助残助学等活动,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协会办公室装修时,他主动出资;举办大型活动和年会,他不仅在资金上全力支持,还全程参与策划、组织。志愿者们由衷感慨:“任会长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只要他在,再大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任治平始终将初心使命铭记于心。每年,他都会组织支部党员去看望退休老党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党员张爷爷,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孤独。任治平得知后,只要有空闲,便会陪张爷爷聊天下棋,还会帮张爷爷打扫房间、买药做饭。张爷爷常说:“治平比我的亲孩子还亲!”多年来,凭借在公益事业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任治平荣获中阳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还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全市“两新”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暮色中,任治平的越野车又一次启程,车灯照亮了蜿蜒的山路。后视镜里,掠过他参与修建的村道、爱心小学和助老食堂的温馨画面。

当被问及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公益的原因,任治平微微仰头,望向远处山坡上盛开的山桃花,缓缓说道:“你瞧这吕梁山,向阳处的桃花开得娇艳动人,背阴沟的幼苗同样需要有人除草浇水。” 这位年近六旬的企业家,用近三十年的公益路,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榜样力量,从不是高高在上地俯瞰,而是蹲下身来,让自己成为他人脚下的一块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