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燃气灶点火时,火苗突然蹿起二十厘米高。清晨,家住在离石区久安路工行小区的王艳猛地后退半步,盯着灶台上发出异常声响的软管,后颈瞬间沁出冷汗。这个细微的裂痕,差点让她的厨房变成“定时炸弹”。
这不是王艳第一次“抓现行”。去年冬天,她在收拾书房时发现,插线板上同时插着电脑和充电器还有孩子的电子玩具,电线表皮已微微发烫。当晚,她拉着丈夫和孩子围坐在茶几旁,用剥鸡蛋比喻过载电路:“就像给小水管灌太多水,最后只能爆管。”如今,家里每个插线板旁都贴着她手写的“用电守则”。
在王艳的手机相册里,存着几十张“隐患照”:楼道里堆放的旧纸箱、邻居家虚掩的燃气表箱、孩子玩具堵住的安全通道。她把这些照片整理成“家庭安全警示集”,在小区业主群里发起“隐患随手拍”活动。“别小看这些小事,去年前面一号楼的住户就是因为危险充电引发一场小火灾。”她在群里的提醒,让不少邻居赶紧清理了楼道杂物。
每周五晚,王艳家都会上演“安全小剧场”。上周,5岁的儿子扮演被困火场的“伤员”,捂着湿毛巾弯腰跑到阳台挥动红色外套求救;丈夫则用枕头护住头部,演示地震时躲在承重墙墙角的姿势。这些看似游戏的演练,源自王艳从社区防灾课堂、防火防灾的宣传活动学来的知识,她还专门打印了《家庭应急逃生路线图》贴在显眼的地方,不断地提醒家人把安全意识时刻记在心中。
“小王,帮我看看这个电水壶插头是不是老化了?”邻居刘姐举着水壶敲开王艳家门。如今,王艳在家里和小区里经常不定期地分享安全小贴士,互相检查家中隐患。上个月,王艳在小区里还手把手教老人如何识别过期灭火器,帮年轻妈妈排查儿童防护漏洞。
从发现灶台煤气管松动的小事到带动整个小区安全意识的提升,王艳的“安全经”越念越响。正如她常说的:“安全就像接力赛,我多跑一棒,家人邻居就能少一分危险。”在“5·12”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王艳用行动证明,每个人都是守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