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畜”势待发促振兴

——我市厚植生态循环理念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每年的4月下旬至10月底,各站点和养殖户拉过来的牛粪会多一些,最高峰一天可达2000立方米。”5月6日,在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东告诉记者。

在他身后,机器的隆隆声中,一车车臭气冲天的畜禽粪便污物在电力气动干化、生物酶二次发酵、气动低温水解、燃料成型工艺等一系列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曾经令人避之不及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了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质燃料,俨然成为冲在减排降碳一线的“先锋”。

“这些生物质燃料热量大约在2000-3000大卡,和煤炭相比,生物质燃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低,和天然气或者甲醇相比,又比较便宜,是绿色、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当前,主要用在火电厂、化肥厂和酒厂等企业。”刘志东介绍。

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饲草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发展肉牛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市将肉牛产业纳入“985”重点产业链建设之中,加大持续力度,推动了全市肉牛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不少重量级的养殖企业。文水县刘胡兰镇保贤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已形成“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其生产的各类牛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方山县宏康牧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省最大的肉牛养殖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科学饲养方式,推动肉牛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有数据显示,至少到2024年底,全市肉牛存栏量已达38.3万头,出栏量16.5万头,饲养量稳居全省第一,产值16.2亿元。

文水县作为我市的肉牛养殖大县,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超过27万头,覆盖全县12个乡镇,而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日益凸显。因此,该县积极破解养殖粪污的收集、清运、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问题,探索肉牛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距离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远处,吕梁润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借助“科技小院”,大力建设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项目,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和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5月6日至7日,我市将目光精准聚焦于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循环养殖这一关键领域。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保险公司等相关方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寻产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肉牛产业的规模优势,紧抓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肉牛产业向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成立吕梁肉牛产业专家工作站,引进和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开展肉牛产业技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整合,推动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紧密衔接,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并持续做强“吕梁山土特产”市域公用品牌,完善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肉牛养殖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吕梁肉牛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肉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肉牛产业作为我市八大特优农业重点链之一,不仅关乎农业经济的提升,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持,推动肉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吕梁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建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