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跨栏”行为当止

□ 王雅妮

在上下学时的校门外,有时候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家长单手拎着书包,另一只手拽着孩子,熟练地跨过绿化带,翻过隔离护栏,在车流中穿行。这些身手矫健的“跨栏者”,似乎早已将交通规则与隔离设施视作虚设。

护栏本是守护安全的屏障,却在个别家长眼中成了出行效率的障碍。他们弓着身子跨越栏杆的动作,看似节省了几分钟路程,实则却埋下隐患:在抱着孩子翻越栏杆时难免会发生意外。而且当第一个家长成功穿越后,后续的模仿者便自动形成“从众安全”的错觉,集体行为消解了规则的安全性。更深远的危害在于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们目睹父母的违规行为,“守规则”的认知难免会在现实中受到冲击。

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制度与人心的同频共振。城市管理者应在学校周边设置临时停车区域,用人性化设计缓解现实矛盾;学校可推行弹性放学、课后托管等举措,减轻家长时间压力;更重要的是,每个成年人都要意识到:你在护栏前的每一个动作,都在给孩子的世界观打底色。当我们牵着孩子的手绕行百米走斑马线时,传递的不仅是“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更是对公共秩序的敬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这种无声的教育,远比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更有力量。

那道金属栏杆,实则是丈量社会成熟度的标尺。家长每弯一次腰钻过栏杆,就相当于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按下一次规则无效键。让我们从松开试图攀爬的双手开始,用绕行的脚步丈量文明的距离,因为真正的捷径,永远存在于对规则的敬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