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海砚
79名被征地农民因614万余元失地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未发放而陷入困境。检察官们没有局限于个案办理,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用好用活调查核实权,在排查过程中又发现了全县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93名被征地农民涉及2894万余元失地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未发放更大的问题。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他们第一时间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发放补贴,并及时向上级检察院报告难点、堵点问题,寻求指导。截至目前,失地群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有序发放。
未成年人高某甲向生父高某乙追索抚养费却屡屡受挫,母亲段某某无奈之下向中阳县人民检察院求助。检察官在接到12309检察服务热线求助电话后,迅速行动,认真审核相关材料,多次与段某某电话、视频沟通,走访生父亲属了解情况。在确认高某甲符合支持起诉条件后,检察官全程提供法律咨询、协助收集证据,监督法院立案并提交支持起诉意见书,最终法院判决高某乙支付抚养费。然而,判决生效后高某乙未能足额支付抚养费,检察官立即启动司法救助,为生活困难的母子送去温暖。
……
“支持起诉案件130件、虚假诉讼案件19件、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81件、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案件14件、司法救助案件5件。”这是从2020年开始,中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工作的成绩单。对照这张成绩单中的数据,虽然印证不了什么,但其中的份量足以沉重:1件获得最高检主要领导批示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1件入选最高检《行政检察工作白皮书》,1件被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8篇工作经验被省级以上媒体深入报道,成为检察系统内的标杆与典范。
案件的最终终结,说白了就是让群众利益得到实质性维护。对于群众提出来的诉求,如何让本就“终本”的案件彻底终结,是摆在新时代检察机关面前的难题。
中阳县人民检察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认真总结过去200多件办结案件典型经验,着力打造“艳红解忧工作室”民行检察品牌。工作室于今年2月成立,不到半年时间,确立了“红护民生,检路躬行”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构建“初心引领、热心接待、匠心办案、耐心答疑、真心解难”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支持起诉、释法说理、调查核实、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等多元方式,切实推动民事纠纷和解息诉、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让检察监督工作有声音、有成效、有力量。
为何叫“艳红解忧工作室”?“艳红是我们中阳县人民检察院一名资深的检察官石艳红,一直从事检察、控告申诉、民事行政检察等工作。”中阳县人民检察院负责人的解释是,论群众基础,老百姓有急难愁盼,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艳红;论工作履历,石艳红在中阳县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三十年的时间,先后在监所检察科、控告申诉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等多科室历练;论工作成绩,她办理的多起案件被作为典型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山西省人民检察院点名推广、交流学习。就这样,“艳红解忧工作室”落地。
“艳红解忧工作室”能不能解忧?群众说了算。
高某某等79户居民的旧城改造行政案件是一起比较典型的案件,“艳红解忧工作室”团队以民法典中涉及的相邻权为突破口,将未提起诉讼但权益可能受损的26户业主纳入补偿范围,通过调查核实了解行政决策依据和过程,在关键节气日对各户采光情况进行现场勘验,提出依据日照分析报告协商补偿,并召集多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公开听证,最终制定出双方满意的补偿方案,成功化解了耗时五年的矛盾纠纷。
找准突破口不难,难的是调查核实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五年的矛盾纠纷终究尘埃落定,高某某等79户居民每每提起这件事,不由得会想起石艳红,回忆起“艳红解忧工作室”团队人员的忙前忙后。“他们工作态度非常热情,打破了以前我们对公检法工作人员的认识。以后有事情一定会第一时间找他们。”
在任某某四兄妹拒不履行赡养母亲义务案件中,“艳红解忧工作室”团队支持起诉的同时,与法官联合对四子女进行释法说理、教育引导,最终促成老人撤诉,家庭重归和谐;在赵某某不服交通事故民事判决申请监督一案中,检察官发现被申请人家庭陷入困境后,主动给予8万元司法救助金,既维护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又彰显了司法温情。当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赵某某一家的生活回归平常的时候,石艳红和他的团队终于可以深吸一口气。
“检察机关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撑起‘维权腰杆’,促成案结事了人和,主动发现并解决同类问题,实现一揽子问题全面化解。”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石艳红,“一些特殊案件、疑难案件如果不彻底地依法解决,群众有怨,社会不服,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社会稳定。”
“终本”案件咋终结?
中阳县人民检察院的回答是,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叫响叫亮民行检察品牌这一时代命题中努力让群众有理可讲、有苦可诉、有难可解,切实感受公平正义的力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