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宁防十次空,不疏一次漏!”根据气象水文部门的预测,今年汛期,我市的降雨量预计将比常年同期增加20%至50%,局部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三川河、湫水河等流域或将面临不同级别的洪水威胁,防汛减灾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截至目前,全市平均降雨量已达到174毫米,比历年同期的144.2毫米高出20.7%;自入汛以来,平均降雨量为80.4毫米,较历年同期的62.3毫米增长了29.1%。
面对这场“与水赛跑”的硬仗,全市水利系统及时吹响“防汛集结号”,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担当,织密防汛“安全网”,以一系列“组合拳”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共同打赢这场防汛抗洪的“人民战争”!
早规划早行动
布下防汛备汛“先手棋”
“防汛工作不容忽视,必须将准备工作前置!”面对汛期的挑战,市水利局负责人向记者阐述。今年以来,我市水利系统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以高度责任感,全方位打造防汛安全网。
在责任落实上,市政府领导靠前指挥。记者了解到,主要领导亲自深入汾河吕梁段、柏叶口水库等重要区域进行实地检查。市政府分别在4月和6月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水利安全生产会,强调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压力传导至基层。全市水利系统迅速响应,建立“三早”机制——2月下达防御任务,4月部署重点工作,5月开展入汛动员。同时,与市防办联合确定全市29座水库、山洪灾害点等各级责任人,并公示于众,接受群众监督。
隐患排查是防汛工作的关键。自4月中旬起,各县(市、区)启动拉网式自查。4月下旬,市水利局派出5个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对各地水利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建立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确保隐患及时排除。
为提升水利干部职工防汛业务能力,市水利局组织两次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培训,并邀请专家授课。同时,为检验实战能力,6月在兴县、交城、柳林等地开展三场市级演练,通过模拟真实汛情,检验和提升应急抢险能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已给各县(市、区)下拨17.3万元用于山洪灾害监测设备维修养护。汛前,各县(市、区)完成所有监测预警设备检修,确保能及时发现并预警汛情。针对物资储备情况,记者了解到,全市各水库已储备充足麻袋、砂石、冲锋舟、发电机等防汛物资,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此外,我市水利工程建设正加速推进。今年有18个河道防洪工程、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5座病险淤地坝整治项目,目前正全力施工,力争年内发挥防洪减灾效益。
科学应对强降雨
织密监测响应“安全网”
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6月27日起,吕梁遭遇入汛首次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43.4毫米,较常年同期多出135%。柳林县降雨量达81.1毫米,是往年同期的近5倍,局部地区面临严峻考验。在市水利局防汛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次强降雨来势汹汹、雨量巨大,防汛压力不容小觑!”
工作人员展示监测数据:全市平均降雨量43.4毫米,柳林县81.1毫米,偏多395%;临县最少,为19.1毫米,偏少13%。“不同区域降雨差异显著,对防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人员说。
以汛为令,闻雨而动。经过前期充足准备,7月初防汛工作进入提速阶段。7月1日,全市水利系统参加省水利厅防汛会商视频调度会;7月2日晚,召开全市水利防汛会商视频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工作,并连夜发布通知,要求各县(市、区)细化落实措施。全市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截至7月3日,通过云MAS短信平台发送工作提醒2次、224条;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123次,发送短信1410条;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8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确保汛情信息及时传递至基层。综合研判降雨形势,自7月3日10时起,全市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防汛“防”字当先,时时放心不下。市水利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功应对强降雨得益于科学的监测预警体系、高效的会商调度机制和快速的应急响应能力。当前全市已全面进入主汛期,将持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防汛工作,继续以高度的责任心,压实工作之责、落实防范之策,合理调度泄洪,全力常态备汛,确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