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拖”出来的城市治理考题

□ 李亚芝

夏日灼热,市区宏泰广场门前,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横七竖八层层叠叠,行人如困于“荆棘丛”中。为打通被堵塞的通道,交警拖车雷厉风行。有人为此拍手称快,有人却忧心忡忡,拖车是否真能解开这城市治理的死结?

拖车背后,恰恰是管理思维与民生需求间的一堵墙。执法者看到的更多是违规停放,群众想的却只是如何方便省事。倘若只知一味拖走,明日车流又卷土重来,这“堵”与“拖”的循环,又怎会有尽头?

治理现代化,其核心精义正是“放管服”三字背后对“人”的尊重。为电动自行车提供合理位置与便利设施,恰是城市管理应有之义,这既需科学规划,更要倾听百姓心声,理解他们生活真实的轨迹。唯有在规划中融入温度,在管理中饱含体谅,城市才能从管理回到生活。

当拖车轰鸣声渐渐远去,我们更需思考的是:那被拖走的不仅是一辆辆电动自行车,更是城市治理思路的试金石。唯有让空间规划与民生需求真正和谐共舞,城市才会变成每个人都能从容迈步的生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