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幽门螺杆菌:沉默的流行病

□ 张瑞玲

幽门螺杆菌(Hp),作为全球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感染者超50%,在我国部分地区甚至高达60%—70%。更棘手的是,多数人感染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都毫无察觉,却在悄悄破坏胃黏膜,埋下胃炎、胃溃疡的隐患,远期还可能增加胃癌风险。想要守护健康,就得从症状、诊断、治疗到日常防护,全方位筑牢防线。

一、阳性症状:沉默背后的“健康暗礁”。

幽门螺杆菌最“狡猾”的地方,在于80%—90%的感染者早期无症状。但随着细菌在胃内长期定植,持续分泌尿素酶、毒素等物质损伤胃黏膜,身体可能逐渐发出以下“预警信号”:

上腹部不适:这是最常见的信号,可能是隐痛、胀痛,也可能是火烧火燎的烧灼感。

消化功能紊乱:反酸、嗳气(频繁打嗝)是典型表现,有些人会经常觉得恶心,吃一点东西就饱胀得厉害,食欲也跟着下降。

难缠的口臭:由于细菌在胃内分解尿素产生氨类物质,可能导致顽固口臭,即便认真刷牙、使用漱口水也难以消除。

特殊人群的信号: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挑食、消瘦、贫血(长期胃黏膜轻微出血导致);老年人若感染时间长,可能伴随体重不明原因下降、黑便(提示胃出血)等更严重的情况。

二、诊断:揪出“隐形房客”的四种常用手段。

想要确认是否被幽门螺杆菌“盯上”,必须通过科学检测。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情况选择:

1.尿素呼气试验(首选家庭筛查)。这是最受推荐的检测方式,全程无创、方便快捷,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

2. 胃镜检查(适合需深度排查的人群)。这种方法不仅能检测细菌,还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是否有炎症、溃疡甚至息肉,适合有明显胃痛、反酸等症状,或需排除其他胃病的人。

3. 血清学检测(判断“既往感染史”)。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能知道是否曾经感染过,但无法区分是“现在正在感染”还是“以前感染过已经治好”。因此,它更适合大规模的人群感染情况调查,一般不用于治疗后的复查。

4. 粪便抗原检测(适合儿童和特殊人群)。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抗原,准确率和呼气试验接近,而且不受药物影响。

三、治疗:科学“清房”,关键在“规范”。

目前国际公认的“根除方案”是四联疗法,这是一套经过多年验证的“组合拳”。

药物组成:2种抗生素(负责“杀灭细菌”)+1种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合适环境)+1种铋剂(保护胃黏膜,增强杀菌效果)。

疗程与用法:通常需要连续吃10—14天,具体天数由医生根据感染情况决定。吃药时要严格按照时间(比如饭前吃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饭后吃抗生素)和剂量服用,不能漏服、擅自减量或提前停药。

复查与补救:治疗结束后,必须在停药4—8周后复查(首选尿素呼气试验),确认是否彻底根除。如果复查发现还有感染,说明可能出现了耐药,需要医生根据之前的用药情况调整方案(比如换用其他抗生素),进行二次治疗。

四、生活管理:切断家庭传播链,防复发是核心。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能力很强,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扩散,想要彻底赶走这位“隐形房客”,生活中这些细节必须做好。

分餐制+公筷公勺,从“共餐”源头阻断传播。这是预防家庭内交叉感染最有效的办法。家里最好准备专用的公筷、公勺,夹菜时先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有条件的话,直接实行分餐制,每人一份饭菜,从根本上减少唾液接触。尤其注意不要用嘴给孩子喂饭,也不要嚼碎食物后再喂。

幽门螺杆菌怕高温,餐具每次用完后,最好用沸水煮沸10分钟以上,或用消毒柜的“高温模式”消毒;筷子、勺子要定期更换(尤其是竹制筷子,容易滋生细菌);水杯、牙杯、牙刷要专人专用,不要混用。

个人卫生与饮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尤其是上完厕所后,手上可能沾有细菌,要用肥皂搓洗20秒以上;喝开水,不吃生的或没洗干净的蔬菜、水果(避免“粪—口”传播);少吃辛辣、过烫的食物,少喝酒、少抽烟。

全家筛查+同步治疗,避免“反复感染”。如果家里有人查出感染,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孩子)最好一起做筛查——研究发现,配偶同时感染的概率高达60%,儿童感染率也会随家人感染率上升而增加。治疗期间,家人更要严格分餐,直到所有人都确认根除。

(作者单位:吕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