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柳林

光影镌刻的乡愁

——王凤云与柳林的三十年镜语

□ 崔彦平

凌晨四点的山路上,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王凤云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陡坡上疾行。腕表的秒针每跳一下,都像敲在紧绷的神经上——他要赶在日出前,抵达山峁的最佳机位。对这位摄影爱好者而言,这样的清晨早已是家常便饭。在多数人看来,摄影不过是举相机、按快门的简单动作,可对王凤云来说,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煎熬,是大脑高速运转后的结晶,是与时间赛跑的执着,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与摄影结缘三十余年,王凤云的镜头始终对准柳林县的每一寸变化。从胶片相机到数码设备,器材在更新,不变的是他“追着时间跑”的习惯。为拍春耕备耕的鲜活场景,他凌晨三点蹲在田埂,看第一缕阳光洒在农机上;为记录黄河古村的冬雪,他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在山梁往返,冻僵的手指揣进怀里暖透了再继续拍;为捕捉清河湿地鸟类互动的瞬间,他披着雨衣、戴起草编伪装,在水丛里连续蹲守一周,直到镜头里定格住鸟儿振翅的罕见画面。

记录企业变迁的日子,更是对体力与意志的双重磨砺。县域煤矿整合技改期间,他见证过爆破瞬间的烟尘弥漫,也记录过工人调试仪器的专注眼神。有次赶上设备检修,他踩着结冰的台阶爬上三十米高的储煤塔,风大得站不稳脚,只能一手抓栏杆一手按快门,在场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明清街改造工程的八百多个日夜,他从晨光熹微拍到灯火阑珊,建筑工人的汗珠、古墙修缮的细节,都被他收进镜头,最终攒成一部生动的“城市更新档案”。

除了拍摄景物,记录人物故事也让他倾尽心力。他的镜头里,有抗美援朝老兵摩挲勋章的皱纹,有返乡青年电商打包快递的忙碌,有剪纸艺人指尖磨出的厚茧。为拍好脱贫户的新生活,他跟着村民下地播种、收割,直到拍到那张捧着新米笑得眯眼的照片才肯罢休。有人问他何必如此较真,他总说:“这些瞬间会溜走,得替后人把故事留住。”

三十载寒来暑往,王凤云的足迹遍布柳林县15个乡镇、200多个村落,十万张照片装满二十多个硬盘,磨破的摄影包堆成了小山,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布满老茧,多次因拍摄受伤住院,可只要扛起相机,脚步依旧坚定。寒冬里的冰碴、酷暑中的汗水,都成了他镜头下故事的注脚,在时光里沉淀成最动人的底色。

如今,他的作品多次走进省市展厅并获奖,也被收录进《英雄吕梁》《柳林县志》等书籍。镜头里,新建乡村广场上的孩子们正在追逐,金色余晖洒在他们脸上,也洒在王凤云专注的背影上。快门按下的一秒,背后是无数个清晨的等待、烈日下的坚守、寒夜里的执着。

王凤云用镜头告诉我们:那些被光影定格的瞬间,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一个人与时间赛跑的证明,是对家乡最深沉的告白。变迁的是岁月,不变的是镜头背后的坚守;流逝的是时光,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