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党建+生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夏日的吕梁山脉层峦叠翠,庞泉沟镇的草甸上,成群的肉牛正低头啃食青草,偶尔抬头发出低沉的“哞叫”,与山风掠过松涛的声响交织成一曲生动的“牧歌”。在这片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土地上,交城县庞泉沟镇正以党建为笔,以生态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

党建领航: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破题之路

庞泉沟镇地处吕梁山脉腹地,森林覆盖率超80%,是天然的“生态氧吧”,却也曾因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面临发展瓶颈。“守着绿水青山却变不成金山银山”,曾是不少村民的遗憾。

如何破题?庞泉沟镇党委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线,提出“生态优先、产业立镇”的发展思路——以肉牛养殖为切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党员首先站出来!”该镇镇党委一声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组建“肉牛养殖党员先锋队”。从品种改良到养殖技术攻关,从疫病防控到市场调研,党员们卷起裤腿扎进牛棚,白天跑养殖户家里问需求,晚上蹲在牛圈旁学技术。党员王建国牵头成立的“红领养殖合作社”,率先引进优质西门塔尔牛种牛,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参与改良养殖。“以前自家养牛靠经验,现在跟着党员学技术,牛的出肉率高了,销路也稳了!”村民张大姐笑着说。

生态赋能:从“减量提质”到“绿富双赢”的升级之路

产业要发展,生态是底线。庞泉沟镇坚持“养殖不破坏生态”的原则,在党委引领下探索出“草畜平衡+循环利用”的绿色模式:利用山林闲置草地发展天然牧场,配套种植青贮玉米作为饲料,牛粪经发酵处理后还田肥草,形成“种草—养牛—肥田”的闭环产业链。

在该镇镇党委的统筹下,各村党支部联动发力:有的负责对接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有的协调解决养殖用地和资金难题,有的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曾经分散的养殖户被“串珠成链”,从“各自为战”变为“集群作战”。如今,全镇肉牛存栏量突破5000头,养殖户年均增收2.8万元,更让1.2万亩闲置草场重焕生机,山林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融合共兴:从“产业初兴”到“品牌突围”的跨越之路

“养得好更要卖得好。”面对市场波动,该镇镇党委牵头成立“牛肉品牌攻坚组”,党员企业家带头注册“庞泉沟生态牛肉”商标,通过电商平台、农超对接、旅游伴手礼等多元渠道打开销路。今年“五一”期间,庞泉沟镇联合交城县文旅局推出“生态牧场体验游”,游客可现场体验挤牛奶、喂小牛,还能购买新鲜牛肉制品,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30%。

从“减量提质”到“抱团闯市”,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富民”,庞泉沟镇用党建“红色引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正如该镇镇党委书记所说:“我们既要守好吕梁山的‘绿水青山’,更要让‘金山银山’惠及每一户村民。”

如今的庞泉沟镇,青山依旧笼翠,牧歌更加嘹亮。在党建引领下,这条生态与产业共兴的振兴之路,正向着更辽阔的远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