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吴文俊:创中国方法 传严谨家风

吴文俊是中国数学界的泰山北斗,也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科学巨匠。

科学精神不仅为吴文俊治学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治家的理念与方法。无论是自小养成的读书思考习惯、致力于复兴中国数学的家国情怀,还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观豁达的开阔胸怀,都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传递给了子女。科学精神塑造的严谨家风成为这个科研之家的鲜明烙印。

多读书勤思考,从个人习惯成为家风传统

1919年5月,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福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一家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吴福同喜欢看书买书藏书,这让吴文俊自小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书刊与历史书籍,他看了很多,对少年时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文俊曾讲过,父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不仅因为让他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还有父亲的为人处世。

1940年,吴文俊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家里非常困难。父亲告诉他:“你去看你的书,做你喜欢做的事,经济方面的事、家里的事情你什么都不要管。”为了不让吴文俊分心,父亲白天做一份工作,晚上再兼职做另一份工作,以此来支撑家用。

父亲的辛苦付出,吴文俊看在眼里,也激励他更加努力地钻研数学。利用教书的空余时间,他几乎走遍能找到的图书馆,查了大量的初等几何书籍,筛选出经典著作反复研读,然后自己证定理、做习题。在那段动荡而艰苦的日子里,吴文俊对初等几何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年少养成的好学求知习惯,驱动着吴文俊一生都在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创立新方法。早年他在数学核心领域拓扑学方面颇有建树,引发“拓扑地震”,快60岁时却毅然改变研究方向,开创了数学机械化领域,同时对中国数学史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不断积累、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成为吴文俊学术风格的写照,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子女。

在儿子吴天骄眼里,书是父亲的命根子,数理文史政经,他都有所涉猎,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动物园或者看电影,总要到旁边的书店看看。吴文俊的夫人陈丕和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图书馆工作,精通英文、法文,也经常教育孩子们多读书。渐渐地,读书从吴文俊的个人习惯成为整个家庭的家风传统,让吴天骄和他的姐姐们获益良多。

除了经常“泡在书里”,吴文俊还是个喜欢探究问题的人。大女儿吴月明上中学期间,每当因为考了高分在家自鸣得意时,吴文俊总会在笑呵呵之余突然点出,“你最好看看是什么原因丢失了那两分”。他并不是要求女儿考满分,只是习惯性地让她认真搞清楚错在什么地方。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吴文俊的三女一子在恢复高考后相继考上了大学,并且都学有所成。吴月明的专业是物理,二女儿吴星稀学自动控制,三女儿吴云奇学医,吴天骄选择了计算机。虽然四个孩子的专业没有一个和父亲相同,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成绩。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家国

1947年10月,吴文俊辞别父母,登上去欧洲的轮船,开始了四年的留法生活。他用不到两年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于之后两年中在拓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的引入及“吴公式”的建立,震动了法国乃至整个数学界。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家国。虽然身在法国,吴文俊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祖国和家人,他一直坚信只有国家强大了,家庭和个人才能幸福,“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抗美援朝,吴文俊看到刚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改变了挨打的局面,心中既兴奋又感慨。他讲道,自己出国留学,学成归国是天经地义的事,能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国家建设,对于小家来说也是一种荣誉。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这样朴素而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让吴文俊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法国的优越条件,毅然于1951年7月启程回国。

回国以后,吴文俊继续在拓扑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吴示嵌类”“吴示痕类”“吴示浸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作为一个中国数学家,吴文俊的工作成果被4位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其中3位是在自己的获奖工作中使用了他的成果。

1980年4月,入党愿望久已有之的吴文俊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国的科学文化也应像政治与经济那样,急需改变几百年的落后面貌,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把我国改建成一个科学上最先进的国家……作为一个从事新科学工作的知识分子,我决心在党的领导下,为四个现代化这一新的伟大历史任务恪尽绵薄。

认真践行自己的诺言,吴文俊把爱国的赤子心化为推动中国数学发展的每一步。他以“顾今用”的笔名发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一文,以充分史料纠正了西方对中国古代数学的贬低,并在各种场合不懈地宣传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和精髓;他的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刊物上,却使国外权威刊物不得不打破常规全文转载;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期间,他促成了中国数学会加入国际数学联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说要“好好花那500万奖金”,设立了3个基金支持国内有关研究……

“数学的兴盛与否,是与国家的兴旺与否紧密相依的。”“我就是为了给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争口气。”吴文俊的话语,感染、激励着儿子吴天骄,让他从小就懂得科研报国的道理,并在长大后自觉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吴天骄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973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发表出版了多篇多部有价值的论文论著。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他一直坚持,“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方法转变为生产力、转化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从关系国家安全的国防,到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再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吴天骄继承科研报国的家风传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勤奋治学中传承实事求是作风

作为公认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成就颇丰的科学家,吴文俊常被人们请教成功的秘诀。对此,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别人,也告诫自己的子女,不下苦功不可能有成就,成功是努力的结果,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

在巴黎学习时,吴文俊住的是旅馆的半地下层,光线昏暗,条件简陋。他就把旁边的一家咖啡馆当作工作室,每天晚饭后一个人躲在咖啡馆的角落里,废寝忘食、浑然忘我地研究,通常要到半夜以后才回去。

研究各种示性类的关系,绕不开苏联数学家庞特里亚金示性类。而庞氏的文章是用俄语发表的,吴文俊没有学过俄语,就找来俄语语法粗读一遍,拿着本俄文字典一字一句地啃庞氏的文章,最后硬是读通了、弄懂了庞氏示性类。

“在有了一些好的想法时,一定要付以十倍的努力。”不仅在青年时期,即使在花甲乃至古稀之年,吴文俊仍践行着这句话,为子女作出了示范。

1977年春节期间,吴文俊开始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验证,但那时没有计算机,只有一条路:自己用手算。那些日子里,他把自己当作一部机器,一步一步地算,终于成功了!这也是几年后闻名世界的“吴方法”最早的成功验证。直到现在,吴天骄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用手算验证“吴方法”的手稿,在他看来,它们既是珍贵的回忆,又是对自己的鞭策。

58岁时,吴文俊还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坚持自己上机,一直到80年代末。那时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只有一台HP-1000计算机,每天早上7点多,吴文俊就来到机房外等着开门,工作10个小时后,回家吃晚饭,突击整理编写结果,两个小时后再回到机房,一直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从单位到家里,走路要半个小时,当时中关村到处修路,沟沟坎坎,遇到下雨还要蹚着没过脚踝深的雨水摸索前行。吴天骄放心不下,出门去接父亲,每当在夜色中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他都感到既敬佩又心疼。

和父亲一样,吴天骄工作后,也常常需要一边算数据、一边写论文。平时并不多言的吴文俊此时却变成了“婆婆嘴”,反复叮嘱他一定要严谨细致、尊重事实,不能有丝毫马虎,更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次,吴天骄在家里计算一个水利工程程序,数据量非常大,吴文俊担心计算机在自动演算过程中出差错,夜里多次起来帮助检查是否有问题。他说:“错一点结果就变了,就会危害社会。”父亲的殷殷教诲,吴天骄一直牢记在心,每一个实验、每一篇论文、每一次演算,他都以如履薄冰之心对待,父亲的作风于他已内化于心,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

实事求是,既是吴文俊传授给吴天骄的科研方法,也是他教会儿子的做人原则。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吴天骄准备评高级工程师,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发表的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这让他心里有点没底。吴天骄把担心告诉了父亲,父亲只是淡淡地说:“如果你够格,自然能评上。”以吴文俊的影响力,在院里说句话并不难,但他认为“打招呼就等于走后门”,坚持没有过问。因为研究方向选择问题,吴天骄落选了。“没有埋怨,反而很感谢他,他让我明白,比职称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正直与无私。”吴天骄说道。

既有科学的态度,又有家的温度

在吴天骄眼里,父亲平时从来都不是人们想象中古板科学家的形象,他爱笑、随性,爱看小说和电影。92岁那年,“电影迷”吴文俊趁着儿子出差,自己坐公交车去了电影院,还去喝了杯咖啡,结果受到了家人的“批评”。待在家里时,吴文俊经常和儿子一起观看《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并且不时交流各自的“观后感”。

几十年来,吴文俊和夫人关系极好、携手白头。陈丕和性格温和,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了丈夫很大的理解与支持。吴文俊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秤不离砣,汉不离婆”,并说自己能够获奖,“老伴占一大部分功劳”。上了年纪后,陈丕和眼睛不太好,吴文俊就把报纸上的报道和书中的章节讲给她听。

“我们家生活很简单,普普通通,跟一般人家一样,不追求什么奢华,关键是快乐。”陈丕和说。去过吴文俊家里的人都知道,家中没有一点奢华的装饰,简单朴实,客厅显眼处摆放着他和老伴亲密的合影,两位银发老人慈祥的笑脸让人暖由心生。吴文俊不爱讲究吃穿,一把藤椅用了几十年,破旧了也不换。获得数百万奖金,他不肯拿出一部分改善生活条件,而是全部用来开展自主研究、支持优秀项目。

“吴先生平易近人,他们一家人都很通情达理、友善随和。”在吴文俊的学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卓军印象中,老师对后辈从不摆架子,在讨论学术问题时总是平等待人,注意倾听每个人的见解;对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学生、同事或同行,他都会鼎力相助。

在自己的90岁生日会上,吴文俊拿出两三页纸,上面写了很多名字和单位,他说这些都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要谢谢大家。他念出,连帮他安装过计算机、换过接线板的人,他都记得住名字。每次去上海开会,无论时间多紧,吴文俊都要去看望对他的数学人生极具帮助的大学同学赵孟养。后来,吴天骄只要去上海,也会替父亲向赵伯伯问好。怀有感恩之心,吴文俊的这一准则,让子女们从点滴中学会如何做一个温暖的人。

2017年5月7日,即将迎来98岁生日的吴文俊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数学事业,离开了他最挚爱的家人。但是在吴天骄心里,父亲从未走远,那个熟悉的身影,那张和蔼可亲的脸庞,那乐观爽朗的笑声,那来自家人的温情,一直都陪伴在身边。

选自《清风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