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4日,离石区融媒体中心特邀央视高级记者温冶顺现场授课,为全体采编人员奉上一场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这场精准对接融媒发展需求的培训,旨在助力团队突破内容创作瓶颈、创新传播手段,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注入专业动能。
作为深耕新闻一线数十年的资深媒体人,温冶顺的从业经历堪称一部鲜活的“新闻实战教科书”。他曾以主力记者身份深度参与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标志性活动报道,在改革开放30周年、4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用镜头与笔墨记录时代变迁;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他第一时间深入现场,以冷静专业的采编素养完成关键报道,让灾情与救援进展及时传递给全国观众。此外,他多次圆满完成中央电视台、农影中心交办的重点报道任务,策划主创的农业系统大型活动凭借独特视角与传播效果广受好评,其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思维在业界享有盛誉。
授课现场,温冶顺以“新闻的七个维度”为切入点,结合自身亲历的经典案例展开深度剖析。从“时效性与深度的平衡”到“人物故事的情感共鸣点挖掘”,从“重大事件的视角选择”到“细节描写对传播力的加持”,他将抽象的新闻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在“AI时代融媒体的思考”环节,他既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分发渠道的重塑作用,也强调了“技术为表、内容为核”的行业本质,提醒学员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坚守新闻真实性与人文温度。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与时代印记的案例——从两会现场的“微观视角”到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人性光辉捕捉”,从农业报道里的“乡村振兴故事”到重大庆典中的“平民叙事”,让在场采编人员对新闻传播规律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课堂上不时响起会心的笑声与记录的沙沙声。
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围绕“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本地突发新闻报道”“短视频产品如何平衡流量与深度”“AI 工具在选题策划中的合理应用”等实际工作中的困惑踊跃提问。温冶顺结合离石本地媒体特点逐一解答:“地方融媒的优势在于贴近性,报道突发新闻时,既要抢时效更要重核实,不妨试试‘快讯+深度追踪+便民服务’的组合拳”“短视频不是简单的‘短’,而是用15秒讲好一个有细节、有温度的本地故事,比如菜市场里的烟火气、社区里的暖心小事,都能引发共鸣”。精准的点拨让大家茅塞顿开,现场讨论热烈而深入,原定1小时的互动延长至90分钟仍意犹未尽。
“这堂课就像一场‘及时雨’,既解答了我们在新媒体转型中的迷茫,更让我们看到了专业新闻人的坚守与创新。”参训者王夏夏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要点,“温老师说‘技术会变,但对真相的追求、对人的关怀永远不变’,这句话特别触动我。”
此次培训是离石区融媒体中心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中心始终以“锻造专业队伍、产出优质内容”为目标,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方式持续为员工“充电”。此次央视名师授课,不仅让采编人员拓宽了专业视野,更激发了对新媒体前沿技术与融合报道模式的探索热情。下一步,中心将把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计划围绕“AI+本地新闻”“短视频IP打造”等方向开展专题实践,推动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双提升,让离石融媒的声音更响亮、故事更动人。 (王夏夏 张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