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薛瑞杰:方言短视频助力本土经济发展

□ 本报记者 王洋

在吕梁离石,一口浓郁乡音、一袭烟火气,让“80后”薛瑞杰从厨房灶台走向网络舞台,从普通“素人”蝶变为本土自媒体创业者。他以方言为纽带,用短视频为桥梁,将吕梁的市井烟火化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互联网浪潮中书写出独特的创业传奇。

灶台前的“意外走红”:从家常美味到美食地图

“说起来真是有趣,疫情封控期间,馋街头小吃的我,就在家学着做凉皮,连锅铲碰铁锅的声响都录进视频里了,没想到播放量一下子破了万。”薛瑞杰翻看着手机里的视频,脸上笑意盈盈。视频中的他,系着围裙,略显生涩地展示着吕梁特色面食的制作过程,揉面、擦丝、热油翻炒,每一帧画面都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正是这充满生活味的场景,吸引了第一批“老乡粉”。

起初,薛瑞杰从未想过短视频会成为自己的事业。“有粉丝留言说,‘看你做凉皮、炒擦擦、家庭大烩菜、蛋饼、噔噔面、合愣子,我妈在旁边直念叨老家的味道’。”这番话如同一束光,让他敏锐察觉到方言与本土美食这片“稀缺赛道”蕴含的巨大潜力。于是,他果断转型——当别人用普通话拍摄美食视频时,他用离石方言唠家常;当别人专注精致摆盘时,他深入街头巷尾,挖掘那些藏在“苍蝇馆子”里的地道美味。

为探寻最纯正的本土味道,薛瑞杰走街串巷穿梭在离石的小吃街与老街区。他将发现的美食分享给粉丝,而粉丝吃到心仪美食后,也会热情地向他反馈。随着时间推移,账号的播放量与粉丝数不断攀升,这份成长不仅让他收获了成就感,更让他找到了自身价值,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念。

薛瑞杰创建的话题“盘点离石好吃的”全网播放量突破1亿,粉丝量从几千增长至20万。其中,56%的粉丝来自吕梁本地,93%的成交用户也集中于此。去年,一位定居澳大利亚的离石人发来私信:“身在异乡,山珍海味都尝不出滋味,心心念念的就是家乡的合愣子、碗团等小吃。每次看你的视频,听着熟悉的家乡话,看着家乡的变化,才能稍稍慰藉思乡之情。”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乡愁,成为他创业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MCN机构里的民生账本: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随着账号影响力日益扩大,薛瑞杰逐渐意识到,仅靠个人力量难以满足商家的多样化需求。于是,他广纳贤才,集结了曾孵化400万粉丝账号的资深编导、荣获摄影金奖的年轻才俊、经验丰富的资深化妆师等本土人才,组建起吕梁首个专注方言短视频的MCN机构。

在机构运营初期,他们积极探索,成功打造出“商家入驻+达人派单”的本地生活服务模式。商家将景点门票、餐饮套餐等商品上架平台,MCN机构依据达人的风格与专长派单拍摄,销售完成后,佣金由平台自动分账。“离石六六”账号表现尤为亮眼,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00万,单场直播GMV达30.56万元,单账号团购带货金额超130万元,各项数据远超全国90%的同级别创作者。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份亮眼的“民生账本”:2024年,薛瑞杰的传媒公司销售额突破8500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已达3700万元,且每月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累计为吕梁1700多户商家提供服务。在薛瑞杰的带动下,吕梁本地涌现出众多方言短视频创作者。由退休职工、退伍军人、单亲宝妈组成的“草根达人团”,纷纷拿起手机,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点滴变化,共同为家乡发展助力。

乡音里的责任与担当:从“流量网红”到“政协委员”

2022年初,薛瑞杰迎来了新身份——离石区文化艺术界政协委员。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开始深入思考:网红该如何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有位粉丝妈妈留言说,她儿子模仿我视频里的方言和表情。”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作为公众人物,自己在镜头前的一言一行都肩负着责任。

为此,他主动与交警、消防员、反诈民警合作,精心策划拍摄公益短视频。在交通安全宣传视频中,他身着反光背心站在十字路口,用吕梁方言幽默地提醒:“骑电动车不戴头盔,警察看见要‘唠嗑’。”在反诈情景剧里,他大胆扮成诈骗人员,以夸张生动的表演揭露骗局。这些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视频,不仅收获了高播放量,还被吕梁市公安局选为反诈宣传素材。

“消费帮扶不是生意,是责任。”秉持着这一信念,薛瑞杰带领团队走遍交口、方山、中阳等地,在交口县乡村e镇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助力农产品销售。去年“双十一”,吕梁的核桃、红枣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他们的直播间,走向了全国各地。

“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衔月逐日光。”这是薛瑞杰常挂在嘴边的话。展望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打造吕梁文创产品、拍摄非遗文化视频、拓展周边县市业务。

从单枪匹马的“素人”,到带领团队助力家乡农产品打开销路的创业者,薛瑞杰的创业故事如同窖藏的老陈醋,初尝是转型阵痛的酸涩,细品有带动乡邻的甘甜,回味间尽是互联网浪潮里扎根本土的劲道。他用方言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吕梁本土经济发展的新大门,让广大网友在点赞收藏间,感受到黄土地上蓬勃跳动的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