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梁英杰)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锚定建设“国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加强各类要素投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文物古迹5901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69项、市级195项;国家A级旅游景区43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处;中国传统村落75个,各类乡村旅游景点140余处,初步形成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格局。
突出规划引领,持续完善市、县、景区“三位一体”文旅规划体系,市级层面已编制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规划、黄河板块旅游规划,以及乡村、红色、生态康养3个专项旅游规划;13个县均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50个重点景区编制了旅游开发规划。以规划为纲,分层次明确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强化项目带动,大力实施重点文旅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杏花村酒文旅融合、孝义老城保护更新等亿元以上标志性、牵引性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全市共实施文旅项目14个,完成投资6.42亿元,同比增长10.88%。
打造融合场景,坚持“宜融则融,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拓宽思路,积极培育公共文化场馆、非遗工坊和体验中心、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文旅融合载体。目前,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完成维修改造重新布展后已对外开放,市文化馆即将通过验收正式投用;建成非遗工坊56个,非遗体验中心300余个;A级景区从2020年的11家发展到2024年的43家;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7家、旅游休闲街区1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处;精心打造全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目前72个村已成型成景。
创新融合模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依托革命文物遗址,创建了6家红色A级景区。专门研究制定了非遗进景区实施方案,鼓励“非”项目进驻景区,现已有41个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入驻9个景区。支持打造《如梦碛口》《一代名将郭子仪》等实景演艺,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利用北武当山“三月三”、岚县白龙山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客流。开展旅游菜谱评选,塑造吕梁美食IP。开发“吕韵”系列博物馆文创,推动孝义皮影、木偶非遗产品市场化。特别是将“村超”引进孝义,同步举办“面食争霸赛”,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体、农融合发展新业态,引起了省内外广泛关注。
加大宣传推广,推动构建“新老媒体结合、线上线下同步”的宣传矩阵,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常态化宣传。在主要客源地特别是通航城市举办文旅推介会,在宣传推介景区景点的同时,同步宣传推介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借助举办重大活动之机,邀请文化名人、旅游博主等走进吕梁进行体验式宣介,持续提升“汾酒故乡英雄吕梁”品牌的影响力。
文化底蕴为墨,旅游产业为纸,吕梁正以创新之笔,在融合发展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下一步,我市将以文化赋能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新业态,加快文旅资源普查成果转化,深挖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项目,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旅游传承文化,拓宽文化传播新路径,持续培育文旅融合载体,充分发挥旅游传播优势,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创新驱动融合,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文旅融合,形成更多游客打卡消费的场景和业态,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