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从“政府投一点”看兜底效应

——辩证地看中阳县“千万养怡助老”项目①

□ 冯海砚

养老的事是大事,而养老中主要的问题是解决老人吃喝的问题。

中阳县在解决老人吃的问题上推出了“千万养怡助老”项目,具体做法是建设五类养老机构,由社区提供场所,财政给予补贴,在14个社区开设老年食堂,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同时,开设行政村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小院,由村委会提供场地,聘用持有健康证的“村民大厨”,每日统一采购新鲜食材,定制营养均衡的食谱。同时,设置养老护理员公益岗,为老人们提供助餐、助洁、文化娱乐等服务。通过“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子女交一点、社会捐一点”,拓宽养老服务筹资渠道。

“千万养怡助老”项目的重点是“政府投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子女交一点、社会捐一点”,这是项目的支撑,而其中“政府投一点”体现的是政策兜底,也是项目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在诸多养老工作的推进实践中,政府部门在养老机构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政府的财政投入不仅是养老机构建设的基础保障,更是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兜底。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7%左右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中,有一部分因支付能力不足而无法选择市场化的养老机构。这样来看,政府加大对公立养老机构的投入,能够确保这些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得到满足。

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养老工作做得好的机构和地区都是有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持,通过政策支持不仅改善了硬件设施,还提升了服务质量,使更多老年人受益。政府的投入还体现在政策支持上。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政策,政府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这种政策支持不仅能够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还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可以确定的是,政策兜底能够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困难、无子女赡养的老年人。通过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养老服务,政府能够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当然,政策兜底做得好不好,就是要统筹好各地区的资源,不能“一根尺子量到底”,而是要根据发展实际,该彻底兜底就兜起来,该搭把手的不要大包大揽,真正让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