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用好“土专家” 留住“金凤凰”

汾阳市中寨村人才“活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本报讯 (记者 刘少伟)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中,人才总是最动人的音符。今年以来,汾阳市肖家庄镇中寨村在推进人才振兴进程中,并未盲目追求年轻化、高学历化,而是紧密立足本村实际情况,成功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人才振兴新路径——将“老中青”三要素与“引育留用”四字经巧妙搭配,奏响了一曲别具一格的人才振兴之歌。

“咱农村有农村的规律,不能光看年龄和文凭,得讲究经验和实干。‘老支书’董建国为村子奉献了五十多年,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村情民意更是烂熟于心,担任了第一书记,能继续为村子的发展献计献策。”中寨村党总支书记董红江说。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中寨村紧紧抓住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些关键群体。在农村特有的乡土人情和历史背景下,摒弃了唯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片面观念,格外注重“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形成了优势互补、经验传承的良好格局。

当前的村“两委”班子中,堪称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典范。既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董建国,又有机关下派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还有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到村任职选调生和到村工作大学生。这群“后浪”们,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也带来了创新的活力,用他们的激情与才干,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有“前浪”“后浪”,中寨村还结合实际,在村“两委”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吸收了不少致富带头人、农业能手、退伍军人等,共同组成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恰似一个紧密团结、协同作战的战斗集体。

不仅不拘一格“引”人才,在“育”才方面,中寨村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积极做好后备干部的储备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广大村民的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整体素质,为乡村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人才。在“留”才方面,中寨村注重用美丽宜居的环境留住人才,用丰厚的福利分红留住人心。自2010年至今,村里连续14年累计发放现金分红、福利共计1400余万元,让人才在中寨村真正感受到家的归属感和满满的获得感,就像一颗温暖的火种,点燃了人才扎根乡村的热情。

“引”“育”“留”的落脚点在“用”好优秀人才。中寨村坚持因事择人、因才施用,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当地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等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大显身手。同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引导年轻干部、到村工作大学生扎根农村、融入农村、奉献农村,做到“人岗相适”,使乡村人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梦想起航的地方。

在人才振兴的引领下,中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村里引进了山西吕农生物有机肥、酒类包装线等项目,还先后建起了高标准农田、生态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厂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如今的中寨村,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人才振兴战略,让更多的人才在这片沃土上尽情闪光。”董红江站在村头的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信心满怀地说:“我们要让中寨有奔头,群众有盼头,干部有干头,人才更有劲头,共同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