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帆育
“老张,这是你前期参与咱们春训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获得的积分,按积分规则,一共8600积分,能兑换860元钱……”这一幕发生在柳林县穆村镇堡上村的积分超市内,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村民登记积分、办理兑换,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村里一道常见的风景线。
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今年以来,穆村镇堡上村创新推出“积分银行”管理制度,以“10积分=1元钱”为兑换标准,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文艺活动及乡村大食堂帮工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积分可在全村范围内兑换生活用品、抵扣食堂餐费,或在产业园区兑换农产品等,用“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能量”。
据了解,村民获得积分的渠道丰富多样:自愿加入环保小分队,参与村里定期组织的河道、沟道等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每次可获400积分;主动参与植树、浇水等绿化维护,每次得400积分;加入村文艺队参与节日演出、文化下乡等活动,每场获300积分;在乡村大食堂帮厨、送餐等,每次可积50至300积分不等;在邻里矛盾调解、政策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也能获得相应积分奖励。
村民老张说:“积分挺好挣的,打扫卫生、参加娱乐活动、外出表演都给积分。积分能兑成现金,在积分超市随便买东西,这个平台真不错。”
“积分银行”推行以来,村民参与热情高涨,不少人已攒下数千积分。这不仅让大家在兑换日用品时省下不少开支,村里的环境也随之焕然一新——道路更洁净,公共区域更整洁,变化肉眼可见。
积分制度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此,村里的文化生活也愈发热闹。过去组织文艺演出常面临人手难凑的问题,如今村民主动报名参与,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村里的演出总是座无虚席,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
为确保积分管理公平公正、落到实处,穆村镇专门成立积分统计小组,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对村民积分获取情况实时记录、定期公示,村民可随时查询自己的“积分账户”。在村食堂,村民用餐时只需报出姓名,工作人员便可通过积分系统直接扣除相应积分,便捷的兑换方式广受好评。
穆村镇堡上村“积分银行”负责人强志琴表示:“‘积分银行’的核心是用正向激励引导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通过将乡村治理的‘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既让村民在参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基层治理注入‘润滑剂’,更凝聚起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合力。下一步,我们计划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将积分与评先评优、政策扶持等挂钩,让小积分发挥更大作用。”
“积分银行”的落地运行,是乡村治理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激发村民主动性的巧妙抓手。如今,它像一把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金钥匙”,让文明新风尚在一次次积分兑换中,于村民心间悄然扎根、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