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刊

涅槃重生凤鸣时

——吕梁五中三年蝶变记

吕梁山下,三川河畔。一所曾被遗忘的学校,正书写着中国基础教育的震撼诗篇。从门可罗雀到人潮涌动,从“垫底校”到“巅峰校”,吕梁市第五中学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一场轰动吕梁大地的华丽蝶变。

2021年入学的首批73名学生强势逆袭。中考最高分达686分,600分以上13人,500分以上30人,12名特殊学生快乐成长,圆满完成义务教育,顺利毕业。一群寒门学子在此涅槃重生,书写了吕梁教育史上的传奇。

2025年中考揭晓,再攀巅峰。2022年入学的1100多名学生成绩斐然。除去回原籍参加中考的学生,在校参考的950人中,800分以上26人,700分以上285人,单科满分77人次。九年级1班焦帆帆以826分的骄人成绩跻身全市前列。“做梦也没想到,五中能把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培养成全市尖子生,是五中成就了我的孩子。”母亲邸丽琴感慨万分。

网上赞誉如潮:“吕梁五中强势崛起!”“低进高出方显真功夫。”一条评论道:“从衰落到不足百人的‘地板校’,短短三年创造如此奇迹,堪称逆天!”

破局:

一项政策激活一池春水

时针回到2021年开学季。离石区各校门前熙攘,而位于和平街的原吕梁市实验中学初中部(后更名吕梁五中)却门庭冷落,仅有73名初一新生报到,沦为市区公认的“垫底校”。

“晚上自学,教学楼漆黑一片,一个人走进楼道里,感觉有点瘆人。”在电中教书20多年的张春艳老师很形象地描述着当时校园的荒凉和落寞的心情。

一所曾容纳2000多名学子的学校,面对辖区内数千小升初生源,吸引力跌至冰点。一座曾经声名远扬的好学校办塌了。

一边是校舍闲置,一边是学位难求。市教育局果断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全面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创新提出“三借”策略(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为教育发展打开新局。

吕梁五中被列为公办校改革试点,积极引进湖北黄冈优质教育资源。2021年12月,黄冈教育管理团队接管学校,并正式更名为吕梁市第五中学。2022年8月26日,学校迁址离石区滨河南西路94号(原离石师范校区)。改革大刀阔斧:管理团队取消行政级别,部门精简至6个,管理人员压缩至8人,且全部兼职授课,全面推行“三全育人”模式。班主任、科任教师实行聘任制,定员定岗定工作量,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树立“以德为先,以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一项好政策,激活一池春水。优秀的团队、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机制,点燃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激情,吕梁五中迎来新生曙光。

2022年8月26日开学当天,校门口彩旗招展,报到的初一学生、家长队伍排起蜿蜒长龙。从清晨7点到日暮5点,家长眼中重燃希望之火。当天接待报到新生1100多人。

破茧:

一群有情怀的人重拾家长信任

2021年春节前夕,万家筹备年货,五中教师却全员出动,开启家访征程。校领导、班主任、教师顶风冒雪,足迹遍及枣林沟纪念碑片区、上水桥、西崖底、凤山底……深入每位学生家庭,了解详情,传递先进教育理念,耐心开导家长,为孩子规划未来。真诚叩开了家长心扉,也摸清了学情校情,明确了方向。

学校给每位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老师下达了招生任务,动员一切社会关系及亲戚、朋友帮助招生。

“开始招生真难,第一个月仅招到一名意向生,还是自家亲戚。”九年级5班班主任苗侯兰老师回忆当年的招生情景说。

“哪怕孩子有轻微残疾,哪怕交流有点障碍,来者不拒。关键是把以前的学生家长、亲戚朋友都联系遍,没有学生愿意来。”杨景文老师想到当年的招生,难过的都想哭。

九年级2班刘鑫齐的妈妈来自柳林县,夫妻俩在离石打工。她说:“在离石两眼一抹黑,孩子有学上就不错了,好不容易有学校要就来了。来了后一打听,五中不怎么样,但是没想到今年孩子中考考了808分。”

2022年8月26日,初一年级开学,五中奇迹般有1100多名学生报到。

学生招来了,学校有救了,全校教职工群情激奋!

但是,怎么把一群没有学校接收、底子差的学生教好?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校领导和老师面前。

破冰:

用爱心点亮灿烂星光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未被唤醒的灵魂。师者以心为烛,终将照亮寒门学子登云之路。

“在离石打工生活好多年,听说五中不好,但了解到五中的老师好。又听说是黄冈团队管理,所以孩子小升初毫不犹豫选择了五中。”九年级6班的郑晓薇妈妈赵丽丽说。

五中共有教师200多名,大部分是本科师范院校毕业,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五中能有今天,离不开这群富有爱心的老师。他们把学生当朋友,把教学当事业,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他们唯一的追求。

英语教师张利芳,担任初三年级两个班班主任,教授两个班英语课。每日清晨6点准时到校,陪学生跑操、早读。备课、上课、查寝……如永不停摆的钟表,常常深夜11点归家,12点方歇。这正是五中教师的缩影。

当年学校害怕招不到学生,只要学生报名,全部接纳。2022这一届学生,大部分像刘鑫奇一样是打工子弟。

“我们班47个学生,仅有2名学生的家长是老师,其余45名学生家长全部为打零工的。”九年级5班班主任苗侯兰老师说。

刚来学校,有的孩子就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有的孩子不吃木耳、不吃鸡蛋。因为他们在家里就从来不吃。

“老师看住孩子不出事能长大就可以,不指望将来考什么学校。”这是当年很多家长的真实想法。

但是,三年来,五中的老师没有放弃一个孩子。老师们把学生当朋友、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五中的老师要比生源好的学校的老师付出成倍的辛苦和努力。

针对学生断层式的基础差距,学校启动“抢救式教学”。不会四则混合运算、拼音的学生,老师要给补习小学的课程。部分学生英语成绩特别差,专门抽调老师给这些孩子集中补习,早晨20分钟、晚上20分钟。

九年级15班的赵宇婷通过补习,英语成绩从38分提高到93分,学习成绩100天进步150分。今年中考取得720分的理想成绩。班里名次从倒数 第三名跃升到班级第二名。“孩子的成绩惊艳了小学同学、邻居。”赵宇婷的爸爸说。

中考那天有一个同学的外婆得了急病,妈妈陪着去太原看病。苗侯兰老师把这位同学接到家里,一边负责考场接送、做饭,一边帮该同学做心理辅导。

九年级 5 班的闫建章,离异单亲家庭,爸爸无劳动能力,靠四个姑姑抚养。班主任苗侯兰老师,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和四个姑姑都加有微信,随时联系沟通。闫建章中考取得了740分好成绩,顺利升入高中。

“孩子从小调皮,贪玩,不好好完成作业。我们以为这孩子废了。想不到,刘国珍老师管得好,孩子就听刘老师的。孩子顺利考上了高中。刘老师是我家的大恩人。”九年级15班的李景龙妈妈激动的热泪盈眶。

五中的老师们默默地无私奉献,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儿媳、母亲、妻子,更重要的是老师。家里的事从来顾不上管,有时丈夫还得跟着去学校帮忙。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学习进步了,自费购买小卡片,给孩子送上真诚的祝福。

五中的学生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工作又辛苦,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亲子关系较差。老师们还承担着家庭教育的重任。

老师们每天都会在家长群里视频沟通,汇报孩子的学习状态,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一天张琳琳老师发现有一名同学情绪低落,学习状态不佳。通过了解才知道,父母闹矛盾。张老师及时上门对家长进行批评教育,既挽救了一个家庭,又挽救了孩子。

学校定期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自愿蹲班管理学生已经成为常态。家校共育成为五中快速发展的法宝。

“各科教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配合非常默契,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的意思,对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高度一致。”年级主任杨景文老师说。

破壁:

“服务”机制激活一校春水

近年来,吕梁市教育局开展“服务型”机关建设,旗帜鲜明提出“教育就是服务”工作理念,坚持“机关服务学校、学校服务老师、老师服务学生”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全力为基层师生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市委书记孙大军多次到五中调研,市教育局局长赵雪宏几乎每月一次深入五中了解办学困难,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和教师学生交流谈心。

校长王谷生等学校管理团队,每天6点20分准时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陪学生跑操、上课、就餐,直到晚上就寝。校领导带头家访,带头跑操、带头听课巡课。要求老师做到的校领导带头示范做。老师希望学校支持的,校领导主动做。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发展不单单是学生考个好成绩,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不断成长。”王谷生校长说。

春水既活,自有奔涌向海之势;病树新医,终成擎天蔽日之林。一项好政策,是让教育回归纯粹的第一步。

近年来,五中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派出30多名教师赴黄冈跟岗学习半年,定期请太谷、黄冈、北师大等学校名师来我校培训教师。借助市教育局的“星火计划”“燎原计划”对全员教师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培养。年级、学科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师,多名教师在全市教研活动中做学术讲座。

“以德为先,以业绩论英雄”,市教育局局长赵雪宏如此概括用人导向。一套组合拳,让沉寂的校园泛起涟漪。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打破了过去“大锅饭”模式,绩效工资全部集中管理,每月对教师进行考核排名,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发放。老师的代课费由过去的每节课10元,提高到了每节课69元。教师绩效工资大幅拉开,全年教师绩效工资最多的能领到7万多元,最少的仅7000多元。多劳多得的考核机制,极大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由过去没人愿意上课,变为争着抢着代课;由过去上课敷衍完成任务,变为上课比教学效果;形成比教学成绩、比班风、比学风的良好教育生态。王谷生校长回忆:“当第一股改革春风吹入,老师们眼中熄灭的光,重新亮了起来。”

积极争取落实政策,为200多名教师评定职称,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工作更有动力。

26个学生社团绽放个性光彩,轮滑社、合唱团、机器人小组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让校园生机勃勃,让学生阳光快乐。

“我们培养的不是只看考高分的“水”学生,而是塑造完整人格、良好品德,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生活本领,将来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王谷生校长说。

破晓:

寒门燕雀终成凌云鸿鹄

好教育如春风化雨,既润分数之苗,更塑人格之根。五中之变,变在分数,成在灵魂。

校领导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教师看到了希望;教师的辛勤努力,让学生家长看到了希望;学生的不断进步,让家庭有了希望。从“垫中”到“巅校”,吕梁五中以三年时光完成惊人跨越。

“我和老公都是没文化的人,五中把孩子由一名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差等生以773分的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给了全家希望。”来自临县三交镇的严依暄妈妈说。

“我家就在学校附近,但孩子就喜欢住校,不愿回家住。学校的饭菜好、老师好、同学好。”九年级6班郑晓薇的妈妈说。

“我孩子从小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是五中培养了他、老师用真情感化了他,同学激励了他。孩子能考上高中,全凭冯翠霞等老师的管教。亲戚朋友的孩子上初中,我用孩子现身说法,强烈推荐上五中。”九年级21班白宇恒的妈妈说。

今年小升初,吕梁五中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心中的名校。

“因为五中,周边住房租金大幅上涨。”一位准备送孩子上五中的在附近租房子的家长说。

从73到1100,从门可罗雀到一位难求;从总分百余的“教育弃儿”到单科满分的耀眼新星——吕梁五中用三年时间,在黄土高原书写了“低进高出”的教育传奇。当被问及逆袭核心,老师们答案朴素却铿锵:“没别的,就是把每个孩子都当宝,不放弃任何一个。”

王谷生成为吕梁山的名校长,柳林一中、中阳中学等聘请他为学校顾问,指导学校管理。

吕梁山下这只重生的凤凰,正以清越之鸣,为中国区域教育振兴标注生动注脚。它的成功证明,只要政策发力、团队用命、教师尽心,教育公平的阳光终能穿透最厚的云层,照亮每个被遗忘的角落。五中之变,不仅是分数跃升,更是一座城市教育良知的觉醒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