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迷彩染金穗

——老兵村长高强的乡村振兴路

□ 本报记者 刘沛林

在临县招贤镇高家庄村,退伍军人高强如同村委大院里一棵棵高耸挺拔、枝繁叶茂的常青树,他用军人的脊梁扛起乡村振兴的重担,让曾经的贫瘠土地生长出希望的穗苗。高强常说:“军装虽卸,军魂永在,乡村振兴就是我的新战场。”

军魂砺村务,扎根乡土

1979年生于这片热土的高强,1996年入伍,2008年退伍返乡。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面对百废待兴的家乡,他拒绝城市繁华,毅然扎根:“乡亲们还在为嘴里的一口水、一粒粮奔波,我怎能袖手旁观?部队教会我责任重于泰山。军人,就是要冲锋在前。”

从高家庄村委副主任到监委会主任,高强在13年基层锤炼中积累了深厚经验,他常笑称:“村务就是我的新兵连!”2021年正式担任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后,他立即打响“制度攻坚战”——面对部分干部的观望懈怠心态,他带头冲锋,组织多次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耐心解释:“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咱村发展壮大的根基!”经过激烈讨论,他最终推动完善了《村“两委”干部岗位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落地后,村务决策时间缩短,村民满意度显著提升。他将军旅的号角吹进村务:“我要把军营的工作作风带进村里,乡亲们跟着我干,一定要让大伙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纾困解民忧,情暖桑梓

高强始终以解决群众之忧为使命,其行动处处彰显心系民生、纾困解难的担当精神,力求将村民的急难愁盼化作实打实的行动。2022年3月,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高强针对村拆迁后供水点偏远、取水不便的突出问题,带领成员奋战两天:挖通600米水道管沟,自行接装水管,加建两处就近取水点。村民高大爷感慨道:“以前每天都要绕远路奔波打水,高书记真是解了我们头疼的大问题!”

另一件让村民头疼的问题是出行。村里崎岖的黄土路上,村民们出行困难——需步行1500多米土路才能抵达彩家庄公交站,老人拄杖喘息、孩童踏泥踉跄的景象令人揪心。目睹此景,高强当即化身为“突击队长”,带领村委干部奔赴市县交通部门,为在高家庄村附近的庙墕争取公交站建设。最终,公交站落成后,村民们笑逐颜开:“如今抬脚上车,赶集务工如风驰电掣!”此举不仅化解了村民的出行难题,更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昔日的跋涉之苦,终化作鱼水情深的赞歌。

不仅如此,高强还进一步将温暖延伸至村里老年群体。2023年3月,他主导修建180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每天有20余名老人用餐娱乐。走进中心,老人围坐,饭菜飘香,棋声笑语,一派温馨的图景展现在眼前。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笑着说:“这里饭菜热乎,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嗑,这日子过得可有滋味了。”高强欣慰地说 :“看着老人们乐呵,我就想起部队里的战友情——孤老不孤,青年才能安心闯外头。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产业兴沃野,振翅腾飞

高强深知,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他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高强通过“清化收”工作追回当地洗煤厂地款补偿4.5万元,并规范新工煤业占地合同,为村集体年增收163万元。追款时,高强带着村委干部数次上门与企业领导协商,据理力争:“这是乡亲们的血汗钱,绝对不能拖。”最后成功说服对方后,他感慨:“基层工作要软硬兼施,军人的韧性和部队里锻炼出来的沟通能力真是帮了大忙。”

此外,高强还利用27万元扶贫资金注资胜利林业有限公司,为村集体每年带来2.16万元分红。同时,2024年他推动修建了绿色农产品销售点,专售当地小米、新鲜蔬菜和特色产品,并积极联系村里矿企定时定点采购,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路。这些举措不仅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助力该村被临县评为经济十强村。

汗水浇灌荣誉,高强的事迹闪耀全镇:2023年“先进党务工作者”、2024年“先进个人”、2025年“乡村振兴先进集体”……面对一系列光环,他谦逊摆手:“功劳是大家的,军功章上刻着每个乡亲的名!”眺望前路,他计划进一步带领村民开垦农田壮大集体经济,誓言铿锵:“乡村振兴不是空谈——高家庄定要成为响当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他的带领下,这片热土正续写着振兴沃野的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