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兴县,经过风雨的洗礼后,群山叠翠间萦绕着薄雾,沟壑里绿树成荫,岚漪河碧波荡漾,倒映着两岸的青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兴县瓦塘镇,一条去年贯通的万米水渠,正悄然改写着16个村庄的命运。这条“振兴水脉”引岚漪河活水滋养8500亩旱地,不仅让庄稼汉告别了“靠天吃饭”的苦日子,更串起了农旅融合的新图景,让乡村振兴的脉动在河畔田间愈发强劲。
“同学们,脚下的泥土是不是带着潮气?这就是课本里说的‘春种一粒粟’的地方嘞!”瓦塘小学的刘玲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在前石门村的田埂上上课。
曾经只在课本里见过的农耕场景,如今成了鲜活的实践课堂。孩子们蹲在田垄边观察幼苗生长,伸手触摸带着露珠的菜叶,欢声笑语里满是对自然的好奇。“把课堂搬到田地里,就是想让娃们知道,饭碗里的粮食是咋长出来的。”刘玲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透着欣慰,“这比在教室里讲十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管用。”
水渠带来的改变,在庄户人家杜信的田地里看得最真切。守着这片贫瘠土地大半辈子,他做梦也没想到,过去只能种耐旱玉米的旱地,如今竟结出了金灿灿的甜瓜。“以前种玉米,穗子也就巴掌大,一亩地也收不了几个钱。现在三分地的甜瓜,顶得上过去一亩玉米的收成!” 老人蹲在瓜棚里,轻轻拍着饱满的瓜身,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意。有了水,耕种的光景彻底变了样:“头茬收了甜瓜,二茬种茴子白、白菜等蔬菜,一年下来,地就没闲过,相当于一亩地当成两亩用!”更让他踏实的是,水渠里的水不分白天黑夜地流,“啥时候想浇地,拧开闸就行。对咱庄户人来说,这就是天大的福分。”
汩汩清流不仅滋润了土地,更盘活了乡亲们想致富的心。前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杜建利站在水渠边,望着远处的岚漪河,心里盘算着更远的路。“去年从河里引水修渠,不光让百十来亩地变成了采摘园,还琢磨着让‘水’再多生点钱。”他指着村头的石堆说,村民们捡来河里的石头,打磨雕刻成带着乡土味的文创产品,摆在村口的小摊上,成了游客喜欢的伴手礼。
“靠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便利,咱要把采摘园扩成集垂钓、露营、民宿于一体的好去处。到时候,游客来摘瓜果、游山水、住农家院,乡亲们的腰包肯定能更鼓!”杜建利对未来充满希望。
水渠里的活水还在流淌,流过田垄,流过村庄,也流进了瓦塘镇乡亲们的好日子里。这渠水,是滋润土地的甘霖,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让曾经干涸的希望,在两岸田畴间渐渐充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