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田埂上架起“法治桥” 泥土里长出“和谐根”

——交城县东坡底司法所创新调解模式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

□ 本报记者 王洋

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宅基地纠纷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邻里温情,也挡住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脚步。去年以来,交城县司法局东坡底司法所联合乡调委会扎根乡土实际,创新推出“能人参与+地头调解”工作法,把调解桌搬到田埂地头,让乡音乡情与法理法规同频共振,不仅解开了一个个纠缠多年的宅基地“死结”,更让“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了”的愿景在泥土里扎下了根。

宅基地纠纷:乡邻间难解的疙瘩

农村宅基地的“账本”,往往记着几代人的故事。权属登记模糊、原始图纸丢失、档案信息残缺,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同理不清的线团;而分户、继承带来的权属变动,老房翻建中牵扯的采光、排水、共用墙体等琐事,更像火星子,稍不留意就会点燃邻里矛盾的“火药桶”。

交城县某村的两起纠纷,正是这类矛盾的缩影。村民周某与郭某做了大半辈子邻居,却因翻建老房为“2米地基”红了脸,从口角争执到互不相让,多年情谊险些归零;另一村的兄弟俩,则因父母留下的老宅翻修问题反目,曾经的手足情深被隔阂取代,矛盾眼看着就要“炸锅”。这些纠纷里裹着家族情分、乡风民俗,处理稍有偏差,就可能从“小摩擦”变成“大冲突”。

本土智囊团:解纠纷善用能人

面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纷,东坡底司法所的解法很“接地气”——请出村里的“能人调解团”。村民小组长、老党员、退休村干部,还有那些说话有分量的“村里老长辈”,成了化解矛盾的“关键先生”。

这些“本土智囊”的优势,在调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熟门熟路,串个门、喝杯茶,在家长里短中就能摸清当事人的“心里话”;遇上牵扯几代人的老纠纷,他们对村史、家族关系的“活字典”式了解,既能精准揪出矛盾的“根”,又能想出既合规矩又暖人心的办法。

“这些老伙计说话有分量,因为他们懂村里的‘理’。”司法所调解员张润牛深有感触,“他们从辈分、交情这些老百姓认的‘理’入手,当事人的防备心一下子就松了,心结自然就好解了。”

田埂调解室:平息纠纷在地头

“纸上谈兵”不如“现场较真”。东坡底司法所索性把调解现场搬到了纠纷地块,打造出“行走的调解室”。工作人员带着测绘仪、老档案,和“能人调解员”一起,在田埂上、院墙边开起调解会。拉皮尺量尺寸、翻老证查边界、找老邻居问往事,让双方在熟悉的环境里把话说透,让调解既有泥土的温度,又有法治的硬度。

周某和郭某的纠纷就是这么解决的。调解团队在争议地块上,对着老图纸一遍遍测量,数据明明白白:郭某的新房确实超出了边界2米。“实打实的尺子量出来,谁也说不了啥。”这时,“能人调解员”接过话头:“你们两家三代人都是好邻居,为这2米地伤了和气,值当吗?”司法所工作人员再跟上解读《土地管理法》里的规定,一情一理一法,郭某当场就表示愿意退回去,并向周某道了歉。“站在地里看着尺子,听着老辈的交情,再大的火气也消了。”周某的话里,满是释然。

“能人讲情、干部说法、数据说话,这三维调解法,把情、理、法拧成了一股绳。”交城县东坡底司法所所长郭姝说。自打这一模式推行以来,当地宅基地纠纷的调解成功率节节高,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交城县东坡底司法所的实践,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土大地的生动生长,而东坡底司法所正以这股生长的力量为基,持续把“能人参与+地头调解”做深做实,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一个村落,让和谐的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铺就稳稳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