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茜
7月17日上午,离石区城北街道办尉汾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彩色小旗迎风飘扬,“乐在‘骑’中致敬城市奔跑者”的横幅被阳光晒得发亮。身着红蓝黄各色工作服的外卖骑手们陆续赶来,平日里在街巷里像风一样穿梭的身影,此刻卸下了几分匆忙,眼角眉梢都漾着轻松的笑意。
“王书记,这活动整得真热闹!”美团骑手李师傅支好电动车,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笑着跟迎上来的社区党委书记王娟峰打招呼。
这场专为“骑士节”筹备的活动,像一块投入湖心的暖石,荡开的涟漪里,藏着尉汾路社区“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点点滴滴。
让奔波的脚步少些牵绊
清晨7点的王府名苑小区门岗,晨光刚漫过岗亭的玻璃窗。外卖骑手李建国熟门熟路地从窗台上拿起一张蓝色门禁卡,“嘀”的一声轻响,缓缓升起一道通行的缝隙。
“以前送这儿的单子,光是等业主下楼开门就得耗上五六分钟,遇上赶时间的顾客,差评像影子似的跟着。”他晃了晃手里的门禁卡,“现在即拿即放,一早上少说能多送3单!”
“我们把常来的快递员、外卖员信息录进门禁系统,门房里备着专用门禁卡,临时来的骑手拿卡就能进,再也不用卡在门口耗时间。”王娟峰指着门岗旁新贴的“骑手通道”指示牌说。这只是社区打通“通行关”的第一步。
上午9点,骑手张磊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停下车,举着手机冲王娟峰扬了扬:“王书记,这地图太管用了!3号楼二单元在西边拐口,我昨天绕了个圈,今天一看图,顺顺当当就到了!”
手机屏幕上的“骑手友好地图”,是社区党委联合物业画了三版才定下来的“导航神器”。楼栋号用橙色加粗,出入口标着绿色箭头,临时停车区画着小电动车图案,连角落的换电站都用红圈标了重点。更让骑手省心的是,小区里新立的“小哥泊位”指示牌,像一个个贴心的向导,再也不用为找停车位绕来绕去。
“上周有个新骑手送急救药,按地图找到2号楼时,老人家属在楼下等着,说‘比救护车还快’。”物业经理接过话头,眼里带着笑意,“现在骑手停车规范了,居民也少了抱怨,真是双赢。”
从“门难进”到“路路通”,社区用一张卡、一幅图、一块牌,把曾经的磕绊变成了顺畅。作为离石区首个“骑手友好社区”,这里正用一个个贴心细节,编织着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
让疲惫的心灵有处停靠
解决了“跑得顺”的问题,社区又把目光投向了骑手们奔波途中的“急难愁”。
毕竟,对这些风雨无阻的奔跑者来说,能喝口热水、歇口气,有时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从通行的便利延伸到生活的关怀,尉汾路社区的“友好”,开始往更暖的地方走。
正午12点,社区餐厅的“小哥优先窗口”前,队伍不长却很热闹。骑手赵师傅端着一份8元的暖“新”餐,一荤一素加米饭,坐在窗边的专属餐位上,边扒饭边跟邻座的同行聊:“昨天暴雨,我浑身湿透,用驿站里的洗衣机把外套烘干,缓过来才接着跑单,不然非得感冒不可。”
社区1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藏着不少为骑手量身定制的“小心思”。一楼暖“新”驿站里,冰箱里的冰水刚拿出来,瓶身凝着细密的水珠;充电宝插在架子上,随时能取;微波炉旁贴着“热饭请按3分钟”的提示。二楼阅览室的角落,几本交通安全手册摊开着,常有骑手趁休息翻两页,嘴里还念叨着“这个路口得注意”。微医药房里,血压仪、创可贴、膏药摆得整整齐齐,谁手腕酸了、膝盖疼了,进来免费贴一贴,总能舒坦不少。
最让人心里发暖的,是二楼的四点半课堂。骑手王芳的女儿正跟着老师学画向日葵,小脸埋在画纸里,鼻尖沾了点黄色颜料。
王芳站在窗外看了会儿,抬手揉了揉眼角:“以前家里没人,我得带孩子跑单,她就蜷在后座睡觉,车一颠就惊醒。现在能在这儿学东西,我跑单都踏实。”
下午2点,社区矛盾调解室里,几位骑手正围着王娟峰说话,气氛热络得像在拉家常。
“上次我说小区车库出口窄,容易堵车,没过三天就加宽了。”顺丰骑手老马拍着大腿笑,“这‘说事议事’真管用,咱们的想法有人听。”
王娟峰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的记录说:“你们反映的电动车充电难,我们已经在小区加了两个换电站,扫码就能换电,比回家充快多了。”
从一顿热饭、一次烘干,到孩子有人管、诉求有人应,社区把1600平米的阵地,变成了骑手们“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伤可用药”的暖心巢。
让双向奔赴的温情落地生根
社区的贴心,像一粒种子,在骑手们心里发了芽。当他们不再是匆匆过客,便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主人翁”的意识。
这份转变,藏在“社区治理随手拍”微信群的消息里,藏在“流动网格员”的红臂章上,更藏在骑手们越来越亮的眼睛里。
“3号楼单元门口的地砖松了,我拍了照发群里了。”下午3点,顺丰骑手张强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不到5分钟,网格员小高就回复:“收到!下午就安排维修。”
自从被聘为“流动网格员”,张强养成了“找茬”的习惯。上个月送件时,他闻到楼道有焦糊味,心里“咯噔”一下,立刻联系社区。网格员赶来排查,发现是一位独居老人家门口放着的塑料油桶前有个未掐灭的烟头,一场隐患就此化解。
“那天王书记在恳谈会上说‘你们是社区的眼睛’,这话实在。”张强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自豪。
这样的“双向奔赴”每天都在发生。骑手们把发现的隐患、居民的诉求反馈给社区,社区用积分奖励回应。攒够10分能换桶洗衣液,100分能兑理发券。截至目前,26名骑手累计兑换530分,更带动解决了30多件民生难题。
“现在居民见了骑手会说‘辛苦了’,骑手也会提醒居民‘门锁没关好’,这才是社区该有的样子。”王娟峰感慨。社区的“微笑墙”上,骑手们送餐或帮居民搬东西的照片,和他们的笑脸并排贴着。
“以前觉得自己就是个送快递的,现在走在小区里,大爷大妈都会跟我打招呼,心里挺有成就感。”马师傅望着照片,嘴角扬得高高的。
尉汾路社区建设的“骑手友好社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心灵距离的拉近。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大家都欣喜地看到骑手小哥与居民多了一份包容,少了许多摩擦。社区志愿者看骑手工装磨破了,主动拿来针线帮忙缝补;骑手们雨天看到老人没带伞,顺手捎一段路……这些温暖的碎片,拼凑出骑手与社区最动人的模样。他们不再只是服务提供者,更是社区安全的守护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
晚风渐起,暖“新”驿站的灯亮了。骑手们陆续出发,电动车的尾灯在暮色里连成一串流动的星。这座城市的温度,藏在他们奔波的身影里,藏在社区的贴心服务中,更藏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治理“双向奔赴”的温暖里。
“我们要让这里成为骑手们‘走得进、待得住、融得进’的家,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每一份温暖都有回响。”王娟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