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倬 刘沛林
在吕梁山深处的临县大禹乡前大禹村,蜿蜒的山路旁,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忙碌。他皮肤黝黑,脚上沾满泥土,说话时带着温和的笑意,汗水浸湿了衣背。村民们亲切地称他“李书记”——他就是国家税务总局吕梁市税务局派驻前大禹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李玉缠。
驻村伊始,在大禹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决策指导下,李玉缠首先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因为他深谙一个道理:“党建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在一次党员大会上,他深情地说:“我们要把税务人的严谨作风,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寸土地。”在吕梁市税务局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他着手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规范“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创新开展“税务联村主题党日”活动。村党支部书记何小强感慨道:“党建强了,人心就齐了!李书记的用心,让支部从‘散沙’变成‘磐石’。”这段历程,不仅强化了组织堡垒,更燃起了全村对未来的希望。李玉缠常说:“党组织就是桥梁,连接着政策与百姓。”这一理念,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强化党组织的同时,李玉缠敏锐地聚焦村民最迫切的需求——落后的农业生产。“耕地靠牛拉犁,种地全凭力气”,曾是前大禹村农业的真实写照。面对全村老百姓人力耕种效率低的现状,李玉缠急在心头。他带领工作队员挨家挨户走访,记录下每户的苦楚,并向“娘家”吕梁市税务局专题汇报。局党委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点帮扶项目。“荒芜的土地,让乡亲们心痛。”李玉缠在村民大会上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让机械代替人力,重燃这片热土。”历时三个月,他数次往返临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反复论证方案。最终,争取到2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购置耕地机等农业器具,进行农业机械升级。当新农机轰鸣着驶入田野时,村民秦大爷激动地拉着李玉缠的手说:“李书记,这声音像春天的雷,唤醒咱的希望啊!”李玉缠眼中闪烁泪光,那是对乡亲们笑容的欣慰。农业机械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释放了劳动力,让村民腾出手来,迈向新生活。
解决了生产瓶颈后,李玉缠的目光自然转向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艰巨任务。他依托派出单位的资源,构建起“监测+帮扶+兜底”的全链条防返贫机制。牵头建立“三类户”动态监测台账,每季度入户排查收入变化,对突发困难户“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其中村民秦福生、秦香栓两户因病花销较大,暂且不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存在返贫的风险。李玉缠带领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排查后,及时纳入为“突发严重困难户”,向村委上报,经村级研判后纳入三类户,从而帮助其渡过难关。去年秋收时节,李玉缠卷起裤腿下地,与村民同挥镰刀助力秋收,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换来丰收的欢笑。村民秦婶回忆道:“李书记帮我家收粮食,累得直不起腰,却笑着说‘这是咱家的喜事’。”这些小事的汇聚,如涓涓暖流,融化了隔阂,筑起了信任的长城。李玉缠常说:“民生无小事,每一滴汗水都是对初心的守护。”这份真情,让村民视他为“贴心人”,而非“外来干部”。
在民生改善的基础上,李玉缠联合村委干部推动村支两委实施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专项行动,创新网格化治理模式。他们将全村划分为网格,村党支部书记何小强和村委主任李引贵担任网格长,网格员李建平、刘彩霞和委员刘小勤协力共建。“小事不出村,是我们的目标。”李玉缠在网格会议上强调,“‘枫桥经验’告诉我们,和谐乡村要靠每一双手。”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将党建成果转化为惠民实绩。
面向未来,李玉缠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正精心绘制一幅充满希望的新蓝图:特邀农业专家为村民传授现代化耕种技术,提升生产技能;同时积极奔走,为乡村道路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扶持资金,并探索教育帮扶、医疗保障等举措,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安稳、富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
站在村口的核桃林旁,李玉缠目光坚定:“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税务人的担当就是要把政策‘春风’吹进田间地头。”他的身影与连绵的吕梁山融为一体,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在这片热土上,李玉缠以真情实干托举百姓的小康梦——他是万千驻村干部的缩影,以泥土为纸、汗水为墨,正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