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柳林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里,闪烁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光芒。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5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项目10个、县级37个;另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人。每一项技艺、每一曲歌谣,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深情对话,是民族记忆的生动篇章。
如今,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古艺新生:从“博物馆”到“生产线”
走进柳林,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那些沉睡于博物馆中的古老技艺,在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从静默的展品变成了生产线上的活力元素。
在柳林县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盘子会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它们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成为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纪念品。盘子会这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民俗活动形式,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柳林县狠抓盘子文化建设,让盘子会从博物馆走进了生产线,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通过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当地连续成功举办了多届盘子会文化艺术节,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及广大爱好者,形成了节庆期间的轰动效应。
在柳林县三交古镇一间不起眼的窑洞内,传统手工陶塑制作技艺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给世人。老艺人张大爷手指翻飞间,泥土化作承载祖辈智慧陶器。这门曾经面临失传危机的技艺,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老照片渐渐褪色。而今,在政府与非遗保护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手工陶塑制作不仅被列入了县级非遗名录,还通过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成为备受追捧的艺术品,并走进了市场。生产线上的年轻工人们,脸庞上洋溢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激情,他们手中的陶塑,既保留古朴韵味又不失时尚气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柳林碗团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以荞麦面为原料,已从风味特色的地方小吃发展为中华名小吃,获评“山西老字号”。在柳林碗团的制作车间内,机器轰鸣中仍保留手工的温度。这门流传数百年的小吃制作技艺,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引入了现代化生产线,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满足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一碗碗晶莹香辣可口的碗团,不仅是味蕾享受,更成为柳林文化的亮丽名片。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碗团加工技艺传承人、柳林沟门前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旭东说:“老手艺就像黄河水,看着还是那个味道,里头早换了新天地。”
目前,柳林县委宣传部先后组织编印了《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柳林三弦书》《柳林弹唱》《柳林人生礼俗》《柳林盘子会》,成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载体。
薪火相传:从“师徒谱”到“群英会”
在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师徒传承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许多非遗项目都是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得以延续至今。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跨越代际、汇聚众智的接力赛。柳林县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从传统的师徒相授到如今的群英荟萃,非遗文化在这里找到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在柳林县的文化广场上,每年的非遗文化节总是热闹非凡。这里,是古老技艺与现代观众相遇的绝佳场所。剪纸艺人李奶奶,一手持剪,一手轻转红纸,片刻间,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她身边,围满了好奇的孩子和年轻的学徒,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李奶奶耐心地传授着技艺,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传递着师徒间难以言喻的情感纽带。而今,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剪纸艺术不再局限于师徒间的口口相传,更多的人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学习并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
同样,在柳林民歌的传承上,从前的“口口相传”已升级为“群英共唱”。在政府的推动下,柳林民歌合唱团应运而生,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稚嫩嗓音的孩童,他们用歌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让柳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合唱团不仅在国内多次获奖,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从“师徒谱”到“群英会”的华丽转身。
“我们既要当好非遗文化的守护人,更要做好文明薪火的传递者。”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海兵说。柳林县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教育结合起来,将部分非遗写进教学课本、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向青少年传授非遗的技艺与知识。在柳林县的学校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聆听传承人的生动讲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全县55个非遗项目全部实现“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建设,40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从2018年的9%提升至42%。古老技艺真正跳出了“人亡艺绝”的宿命轮回,正以“守艺固本、传艺活态、焕艺出新”的实践,谱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文化长歌。
山水为证:从“独奏曲”到“大合唱”
柳林的山水见证了这片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了一场场生动而感人的非遗保护行动。从最初的零散分布、各自为政,到如今的全域联动、协同发展,非遗文化在柳林县演绎了一场从“独奏曲”到“大合唱”的壮丽乐章。
“每一门非遗技艺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在柳林县的黄河岸边,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共享文化遗产,传承多彩非遗”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吸引了八方来客。柳林“盘子会”、柳林碗团、剪纸、陶塑、马家醯醋、面塑、皮影戏、鼓子秧歌、转九曲、九曲黄河阵……这些原本散落民间的艺术形式,如今通过传承、整合、提升、融合而精彩纷呈,展现了柳林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政府搭台,文化唱戏,柳林的非遗文化不再是孤芳自赏的“独奏曲”,而是成为吸引外界目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合唱”。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柳林县还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主题民宿、非遗工坊和非遗体验基地。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非遗作品,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2024年,柳林非遗旅游带动就业3200人,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县文旅收入的43%;2025年“五一”假期,柳林非遗旅游线累计接待游客5.08万人次,印证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印证了“文化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深刻道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传承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柳林县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一系列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保障。每年依托红枣文化艺术节,柳林道情、柳林弹唱、伞头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销售点进行宣传展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传承人层面,柳林县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举办传承人培训班、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对县内广大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发展后备力量,壮大人才队伍。目前,已挂牌非遗传习所3个(水船秧歌传习所、柳林盘子会传习所、高翠珍剪纸传习所)。社会层面,柳林县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在坚守与变革之间,拼写出文化传承的最优解。
站在黄河岸边回望,柳林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给人以深刻启示:文化遗产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独特的资源;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古守旧,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创新。当现代理念与古老智慧相遇,当政府引导与民间力量结合,当每个柳林人都能成为非遗的讲述者,当传统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记忆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正如一位老艺人所说:“保护好老祖宗的手艺,就是守住了我们的魂。”这份守护,需要制度设计的智慧,更需要全民参与的热情。
让非遗之光在柳林大地上永远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