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马莲山

□ 杜补红

马莲山在故乡南2公里处,因山上盛开马莲花而得名。

马莲山是故乡的山。亘古至今,她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守护着故乡的安宁。她高大,朴实,山形壮美,主峰高而圆润,次峰低而舒缓。舒缓的山脉延伸出数条长而宽厚的土梁,土梁上是祖先耕种数百年赖以生存的土地。梁底的沟湾坡滩,受马莲山的泽惠,地肥沃而丰腴。这就是马莲山,是故乡人赖以生存的山。

马莲山和故乡人的作息密切相关,她是庄稼人的晴雨表。晴天,马莲山是一幅宁静的水墨画,素雅而美丽。雾天,大雾弥漫了马莲山,乡民会静待雾气升起,才放心下地劳动。倘若是阴雨天,人们就会观察马莲山头云雾的变化来判断天气。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走亲访友,子女远行,人们都将仰望马莲山,观察天气,祈求平安。

和马莲山最亲近的接触是放牧。1968年,我卫校毕业后在村里当赤脚医生,能替当饲养员的父亲去马莲山上放牛。马莲山上水草丰茂,植被葱茏,是故乡天然的牧场。山坡上开满了淡蓝色的马莲花和红色的山丹花,景色俏丽。牛群一旦进入莲山地面,那满山坡的青草顿时让它们安静下来,低着头争吃着青草,山坡上是一片有节奏的牛吃草的声音。此时放牛的人可放心地在山坡上行走眺望。仰望天空,俯首地面,在蓝天白云下的牛群、青草和山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野景色。在青草盈然的半山坡中间,有一大片天然裸露的山石,山石上边有山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顺石坡汩汩流淌,水清澈,至山底下为溪流。牛吃饱以后,会自动去石坡或山底下饮水,然后卧在山坡上安静地倒嚼着。此时你若登上山顶,山风习习,拂动衣袖。向西眺望,是县城盆地中的普明川及其周围大大小小的村庄河流,尽收眼底,再往远望,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你也会生出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当你将目光转向马莲山北面的茅龙山,此山又叫北庙山,庙内供奉着五岳大帝黄飞虎的塑像,是岚县有名的景点,在马莲山脉西南还有圣窑山,山上有圣窑洞,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岚县的八景之一。而这两座山如同马莲山舒展的两条巨大手臂紧握的拳头,把故乡拥抱在三山环绕之中,坐西向东,是人生居住的福祥之地。有史记载,故乡已有600多年繁衍生息的历史。先辈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重视培养子弟读书学文化,至后代人才辈出,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有文圪洞的美誉。

站在山头向山后望去,那满山遍野生长的胡荆是铺天盖地,难以下脚。胡荆是马莲山提供给人们天然的生火柴。在困难时期,煤只在冬季生炉时才用,平时做饭主要用柴禾。所以家家户户的男人们都要去马莲山上砍回一捆捆的胡荆垛在院里供日常用。除胡荆外莲山上还生长着高大的红眼圪针也是很好的生火柴,砍这种柴要用镢头把它连根挖起背回家,其燃烧火力更猛,做饭更快。此外,还有马茹茹和醋柳(沙棘),马茹茹果实很甜,如遇上个大鲜艳成熟的马茹茹,大人们会摘上一口袋或折一、二枝醋柳,作为给孩子们从山上带回来的礼物,在困难时期,人们把马茹茹采回家晒干和些许谷物磨成炒面以度饥荒。而成熟的醋柳味酸甜,人们劳动休息时折一枝撮其汁可解渴。而冬季冻了的醋柳甜而不酸,别有味道。

我爱马莲山,这种爱源自地域的爱和生存的爱。莲山下延绵的土地是故乡人赖以生存的沃土;莲山下蕴藏的水,滋养着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危机,她都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以博大的胸襟救助饥荒中的人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人们上山开荒种地,在莲山肥沃的土地上种上糜黍荞麦等早熟作物,让人们度过了饥荒。而这些被逐步开垦扩大了的土地,成了故乡人耕种的良田,最适合耕种莜麦等耐寒作物。我爱马莲山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马莲山下南面的芦苇塔村有我姐姐的家。因为娘去世的早,父亲哥姐我们在苦难中生活,而姐对我这个年幼的弟弟更是关心备至,呵护成长。在姐出嫁以后,马莲山就是我经常去她家的必经之路。而在姐去世以后,我又把对她的思念寄托在以前翻越马莲山去她家路途的回忆上,难以割舍。

如今,我已70岁,仍常常思念故乡的马莲山,总想着再登上马莲山去游览眺望,可遗憾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莲山就遭到人为开采,致使莲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毁损,令人惋惜。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种以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的行为已不被认可,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国人共同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为保护家乡的生态,建设美丽家园而共同努力。

让马莲山永存,山魂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