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让“老头乐”驶入安全港湾

□ 张婧怡

走在路上,偶尔会在等红灯的时候,看到对面缓缓驶来一辆“老头乐”,车主罔顾交通信号灯,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任性妄为”,让人不禁胆战心惊。

“老头乐”,也叫老年代步车,其实就是低速电动三、四轮车,因其体积小、能遮风挡雨且无需驾驶证,受到部分群众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的青睐。这些车辆虽被冠以“老年代步车”之名,却往往缺乏统一国家标准,相比汽车,车身单薄、制动不足、稳定性差、质量安全性能令人堪忧。更关键的是,它们长期游走于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模糊地带,交通规则约束近乎失效,闯红灯、逆行、随意变道等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其危害性被严重低估。

然而,面对安全隐忧,简单粗暴的禁令,无异于剥夺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甚至可能引发老年群体的抵触情绪。真正解题之道,在于精准施策,为“老头乐”铺设一条“安全合规之路”。首要任务是确立明确身份归属与安全标准。制度层面应尽快出台强制性技术规范,对最高时速、制动性能、车身强度等安全指标严格把关,将合格产品纳入正规机动车管理范畴,要求登记上牌、购买保险。同时,建立配套的驾照管理制度,可考虑设置针对性的“轻便摩托车”驾照类别,考试内容兼顾老年人学习特点,如简化理论题、增加实际操作培训等。山东潍坊、江苏宿迁等地已试点“过渡期”管理,要求车辆备案、驾驶人培训,效果初显,值得推广借鉴。

在严管的同时,还需完善替代方案,缓解老年出行刚需。城市公交、城乡公交网络应进一步优化,尤其加密医院、菜市场、城乡结合部等老年高频困难站点的班次,推广响应式公交预约服务;社区可探索发展小型电动接驳车;对符合新国标、具备驾照的老人,可适当补贴置换安全合规车辆。通过多层次服务供给,逐步降低对“老头乐”的依赖。

“老头乐”之困,实则是城市治理精细化与人性化的试金石。它呼唤我们告别“一禁了之”的懒政,以更深的社会体察、更巧的治理智慧,在守护公共安全的底线之上,探索一条包容老年需求、尊重出行尊严的“慢行通道”。当“老头乐”不再在规则边缘危险游走,当“银发族”能安全便利地驶向生活目的地,城市文明才能真正抵达温暖的港湾。